-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晚秋夜坐
王 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敧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似晚秋,这是让诗人感到“奇”的地方。 |
B.首联是一个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
C.颔联两句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
D.第五句中的“噪”写出了蝉鸣声音之大,烦扰了诗人的清静,诗人让人去黏它,驱其远离。 |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 侯 庙
佚名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对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追忆仰慕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
B.《蜀相》颈联两句,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品格。 |
C.《武侯庙》中的“五丈原”“南阳”“西蜀”等点明了诸葛亮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扬。 |
D.两首诗中“空”都渲染了丞相祠堂周围景色的寂寥,写法和表达效果是相同的,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李密,字令伯,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乃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小题1】以下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陈情表》中李密自称“密”,《滕王阁序》中王勃自称“勃”,皆有自谦之意。古人称谓对方用字不用名表示尊敬。 |
B.“郎中”指的是一种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
C.“陈情表”的“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
D.史传类作品当中经常有关于官职变动的词语,常见的“拜”、“除”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而直接含有升迁之意的词语有“陟”、“升”,含有贬谪之意的有“擢”、“黜”。 |
A.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B.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C.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D.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氏把他抚养成人,他曾拜谯周为师,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
C.司空张华问李密他怎样评价刘禅,李密认为刘禅在用人而使国家成败之上与齐桓公相仿。 |
D.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免去了官职。 |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3)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也。祖撙,梁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父彦高,梁给事黄门侍郎。凝幼聪晤,美容止。既长,博涉经传,有文辞,尤工草隶。天嘉四年,释褐授秘书郎,转庐陵王文学。光大元年,除太子洗马、司徒主簿。太建元年,迁太子中舍人。以名公子选尚信义公主,拜驸马都尉、中书侍郎。迁晋陵太守。及将之郡,更令左右缉治中书廨宇,谓宾友曰:“庶来者无劳,不亦可乎?”寻授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
凝年位未高,而才地为时所重,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高宗尝谓凝曰:“我欲用义兴公主婿钱肃为黄门郎,卿意何如?”凝正色对曰:“帝乡旧戚,恩由圣旨,则无所复问。若格以佥议,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惟陛下裁之。”高宗默然而止。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陛。顷之,追还。
后主嗣位,受晋安王谘议参军,转给事黄门侍郎。后主尝置酒会,群臣欢甚,将移宴于弘范宫,众人咸从,唯凝与袁宪不行。后主曰:“卿何为者?”凝对曰:“长乐注尊严,非酒后所过,臣不敢奉诏。”众人失色。后主曰:“卿醉矣。”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乃喟然叹曰:“天道有废兴,夫子云‘乐天知命’,斯理庶几可达。”因制《小室赋》以见志,甚有辞理。陈亡入隋,道病卒,时年四十七。
(《陈书·列传二十八》,有删改)
(注)长乐,天子母亲的代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
B.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
C.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
D.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 |
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文字,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相同。 |
B.中国书法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随着历史发展,依次演变。 |
C.褐指粗布短衣,古时地位卑贱之人所着之衣,释褐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 |
D.文中“文学”为官名,汉代始置于州郡及王国,又称文学掾,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
A.蔡凝聪颖有才,早年仕途顺畅。他出身仕宦,才华横溢,初入仕途就屡得升迁,并得以婚配公主,春风得意。 |
B.蔡凝为人厚道,善于为人着想。他从中书省离任时,命令手下人修葺中书省的官舍,以便让继任者舒适入住。 |
C.蔡凝国事为重,不惧得罪权贵。在皇帝想任用义兴公主的夫婿做黄门郎征求意见时,他直言反对,阻止了此事。 |
D.蔡凝性格亢直,敢于直言上谏。在陈后主邀领群臣去弘范宫纵酒宴饮时,他拒绝前往,并义正辞严地陈述理由。 |
(1)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
(2)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阯。
春望寄王涔阳
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 |
B.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
C.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D.整首诗融情入景,卒章显志,通过描写春天野外凄凉的景色,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说有人因离群而啜泣,也间接地表达了离情。 |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
C.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对客观事物进行描摹,三句为远方景,四句为近处景,笔法精妙。 |
D.两诗都点到“月”,点明是在秋夜诉说离情,感情真挚、深切,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含蓄深婉,一唱三叹。 |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小题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B.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有感而发,发表自己对天下大势的一系列感想。 |
D.尾联运用典故,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寄意深远。 |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
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崩,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敞曰:“然则敞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
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祜曰:“钟士季何故西出?”枯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琦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琇曰:“行矣,戒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列女传》)
【小题1】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
B.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
C.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
D.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 |
A.古时根据死者身份等级的不同,对去世的说法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
B.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 |
C.社稷,“社”和“稷”分别指谷物神和土地神,由于古时的君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谷物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
D.太傅,古时“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
A.辛宪英为人聪慧有谋略,临大事不慌乱,有见识有决断,对于国家大事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多次为自己的亲人建言献策。 |
B.当初面对天子在城外,太傅闭城门这一情况,辛氏准确判断了形势,并建议弟弟跟随众人去营救曹爽,方使弟弟没有有愧于道义。. |
C.当初魏文帝得立太子,太子很高兴,但辛宪英却觉得太子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不应该高兴,可见她很有见识。 |
D.辛宪英为人生活检朴,有一次羊祜为了感谢辛宪英在钟会叛乱中的建议,送了辛宪英一条锦被,但辛宪英嫌它奢华,翻过来盖着。 |
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①(节选)
[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②落。
羽书咋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注)①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西征,诗人作此诗壮行。②旄头,星宿名,古人认为旄头落预示胡兵覆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其中“歌”字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出师西征的封大夫的赞颂之情。 |
B.诗歌三、四两句,突出时间和空间要素,交待了胡兵入寇、战争迫在眉睫的局势,为描写大军出征蓄势。 |
C.诗歌四、六两句.句式基本相同相同位置的两个“在”字,不仅不显重复,反而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
D.全诗通过典型场景展现边塞风光,表现出征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英勇气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
于仲文,字次武。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及长,倜傥有大志,当时号为名公子。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迥又遣宇文胄、宇文成复攻仲文。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书曰:“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辰,臣叔翼总驭燕、赵,南邻群寇,北捍旄头,内外安抚,得免罪戾。伏愿下降云雨之施,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上览表,俱释之。
(节选自《隋书·于仲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B.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C.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D.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
A.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 |
B.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成为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
C.起家,文中指于仲文从家中被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初步踏上仕途。 |
D.黎元,文中指百姓。古代“黔首”“豪右”“黎庶”均指百姓。 |
A.于仲文少年聪慧,深得太祖赏识。他从小沉迷读书,认为读书能帮助父亲、侍奉君王,行忠尽孝,周太祖非常赞叹。 |
B.于仲文坚守大义,不与叛军为伍。他拒绝了尉迟迥的引诱,多次受到攻击,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下死战得以脱身,到达京师。 |
C.于仲文精于谋略,多次获得胜利。他趁檀让懈怠,攻取城武;夺取金乡,斩杀徐善净;俘获檀让,平定黄河以南。 |
D.于仲文勇于自辩,获得皇帝宽宥。他主动向皇帝上书,力陈自己的叔父于翼在动乱的时局中立下了功劳,最终和叔父一起被释放。 |
(1)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