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①,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宿(xiǔ):夜。瓶:烤火用的烘瓶。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
C.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卧迟”。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天气的严寒。
D.“霜叶满阶红”,一夜之间树叶被秋风秋雨扫得飘零满阶,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
E.这首诗前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两联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小题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涧① 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② 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 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C.“独游亭午时”中一个“独”字,有双关意,既是一人游览,又有孤独之意。
D.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E. “羁禽响幽谷”,意思是鸟的鸣叫使山谷更加幽静,以动衬静,引发诗人联想。
【小题2】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
注:闇:音àn昏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B.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C.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D.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C.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桃树①

杜甫

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②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③。

(注)此诗作于杜甫自阆州归成都草堂时。安史之乱中,诗人流落四川,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初平,蜀乱已平。②信:任意。③车书一家:谓天下一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五株桃树长大了遮挡昔日直通草堂正方的小径,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伤感。
B.领联正面写桃树在秋天向人们奉献果实,春天盛开满树桃花,呼应上句“亦从遮”(放任桃树生长)。
C.颈联写卷起门帘让乳燕通行,叮嘱儿童勿任意打雌鸦,对仗工稳,“每宜”“莫信”等词,语浅情真。
D.诗人因桃树面念及贫人,因贫人面兼及鸦燕,因鸦燕而顺及寡妻群盗,相连而下,以小见大,寓意深远。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小题1】在以下选项中,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故地重游所生发的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B.颔联在表达情感上很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无情的、偏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有情的、无私的。
C.颈联写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以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诗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D.尾联感慨作结,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中原干戈不止,诗人流寓西南,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
E. 这首五言绝句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小题2】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嵩山作
[唐]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试将王维《归嵩山作》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你应该能背诵呦)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发公安

杜 甫

 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

    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

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

  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注)①大历三年,诗人离开公安往岳阳。②明星:启明。③语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④物色:指物。⑤生态:指人。⑥转眄:转眼。⑦扶:陪着;维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倒是见得前此已饱闻。
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调柝声一歌,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
C.颔联写听到邻鸡之鸣和野外的哭声而引发感慨,“能几时”透露出幻灭感。
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
E.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
【小题2】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鹦鹉(一)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鹦鹉(二)
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两首诗均以鹦鹉为对象,通过“嘴渐红”“彩翠”“心苦”等对鹦鹉的外在到内心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极为生动形象。
B.“常恐思归先剪翅”,主人怕鹦鹉经常思乡念家,残忍地剪短其翅膀,使它欲飞不得,与下文的“人怜”
“情重”形成反差。
C.“鸟忆高飞意不同”写出了笼中之鸟对以往自由自在振翅高飞岁月的怀念,与后一首的“忆侣声”“快飞鸣”等表现出鹦鹉的心愿。
D.“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诗人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写鹦鹉身心不自由都是因为它才华出众、事理分明,有强烈的影射意味。
E. 两首诗都以鹦鹉为抒情主体,以鹦鹉口吻来表达作者情感,托物寄意,意义深刻,耐人寻味。
【小题2】两首诗歌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表达的情感却有许多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题文)(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绰,字兴公。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所居斋前种一株松,恒自守护,邻人谓之曰:“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恐永无栋梁日耳。”绰答曰:“枫柳虽复合抱,亦何所施邪!”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询将北面矣。”绰重张衡、左思之赋,每云:“《三都》、《二京》,五经之鼓吹也。”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荣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宫商。”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凿齿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补章安令,拜太学博士,迁尚书郎。扬州刺史殷浩以为建威长史。会稽内史王羲之引为右军长史。转永嘉太守,迁散骑常侍,领著作郎。时大司马桓温欲经纬中国,以河南初平,将移都洛阳。朝廷畏温,不敢为异,而北土萧条,人情疑惧,虽并知不可,莫敢先谏。绰乃上疏。桓温见绰表,不悦,曰:“致意兴公,何不寻君《遂初赋》,知人家国事邪!”寻转廷尉卿,领著作。
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
(节选自《晋书▪孙绰传》,有删改)
(注)①龙津:即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的黄河峡谷。
【小题1】(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B.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C.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D.绰性通/率好讥调/尝与习凿齿共行/绰在前/顾谓凿齿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门,本意是指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这里是出家佛教徒的总称,现也指佛门。
B.宫商,古音律中的宫音和商音,与“角”“徵”“羽”合称“五音”,也泛指音乐。
C.征,与“辟”同为古代擢用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称“辟”,官府征召为“征”。
D.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绰博学善文,志向高洁。他在会稽十多年纵情山水之间,写下《遂初赋》,并种上一棵松树来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追求和理想。
B.孙绰性格直率,言辞犀利。孙绰瞧不起“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认为他非吏非隐,说他如果想鲤鱼跃龙门,会被点额晒鳞的。
C.孙绰忠于国家,直言进谏。大司马桓温欲谋划中原,将移都洛阳;众臣不敢异声,孙绰慨然上书,桓温不高兴,认为他多管闲事。
D.孙绰才华冠绝当世,为时所重。温(峤)、王(导)、郗(鉴)、庾(亮)等人去世,一定要孙绰撰写碑文,然后刻在石头上。
【小题4】(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爱询高迈,则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
(2)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询将北面矣。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药:芍药。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