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 ①篠(xiǎo):细小的竹子。②裛(yì):通“浥”,沾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 “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作铺垫。 |
B.“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引出下文疏狂之意。 |
C.五六句写客中少助,生活局促的情景。昔日厚禄故人书信断绝,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D.诗末“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世俗中人耻笑为“老来更狂”。 |
【小题2】此诗颔联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送王少府归杭州
韩胡
归舟一路转青蘋①,更欲随潮向富春②。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
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冏心好赠人。
早晚重过渔浦宿,遥怜佳句箧中新。
注:①青蘋,即浮萍。②富春,严子陵隐居之地。严子陵名光,少有高名,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屡征不起,耕于富春山,年八十余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转”字是首句“诗眼”,指沿着水路曲曲折折迤逦而行,又引起下句。 |
B.诗人写才子佳人陆机、苏小小,表现此地人才辈出,借此感慨王少府才华不为人知 |
C.颈联的“葛花消酒”“栀子赠人”体现了文人才士超尘绝俗、诗酒自适的高雅情怀。 |
D.尾联诗人与王少府相约再聚杭州,共赏佳句,鼓励王少府多写好诗,早日以诗名世。 |
【小题2】首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统静默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阴令。时关陇屡为氐、羌所扰,孟观西讨,自擒氐帅齐万年。统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转太子洗马。在东宫累年,甚被亲礼。及太子废,徙许昌,贾后讽有司不听宫臣追送。统与宫臣冒禁至伊水,拜辞道左,悲泣流涟。都官从事悉收统等付河南、洛阳狱。付郡者,河南尹乐广悉散遣之,系洛阳者犹未释。都官从事孙琰说贾谧曰:“所以废徙太子,以为恶故耳。东宫故臣冒罪拜辞,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谧语洛阳令曹摅,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统作诔叙哀,为世所重。后为博士、尚书郎,参大司马、齐王冏军事。冏骄荒将败,统切谏,文多不载。迁廷尉正,每州郡疑狱,断处从轻。成都王颖请为记室,多所箴谏。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司徒左长史。东海王越为兖州牧,以统为别驾,委以州事,与统书曰:“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辟荀慈明;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统举高平郗鉴为贤良,陈留阮修为直言,济北程收为方正,时以为知人。寻迁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难奔于成皋,病卒。
(节选自《晋书·江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B.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C.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D.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 |
A.夷狄,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边民。 |
B.东宫原为古建筑,多为太子住处,借指代太子。 |
C.诔,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主要列举死者的德行,如《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诔》。 |
D.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变成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A.江统正直敢谏。他忧虑氐、羌之乱而进《徙戎论》不被接纳,后来先后担任齐王冏军事和做成都王颖的记室,依旧多所箴谏。 |
B.江统忠诚重义。太子被废离开许昌,他送行到了伊水,被收付洛阳狱中,后来由孙琰向贾谧说明事理才被洛阳令曹摅释放。 |
C.江统识微见远。虽然孟观出兵平乱擒住氐帅齐万年,他建议朝廷宜采取怀柔安抚的策略,此论虽不被接纳却深得时人信服。 |
D.江统知人善荐。东海王司马越担任兖州牧时委任他为别驾,他向司马越推荐郗鉴、阮修、程收等人才,被赞有“知人”之能。 |
(1)涕泣路次,不顾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释之。
(2)下车,辟孔文举。贵州人士有堪应此者不?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②汀洲,水中沙洲,江南地区常见。【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着一“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笔触低沉,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 |
B.颔联寓意深远,以形象化的勾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
C.颈联以山雨降至时飞鸟、绿芜、秦苑、鸣蝉、黄叶、汉宫等眼前实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
D.尾联对行人的嘱托,是劝告友人不要沉溺往事,要学眼前东流的渭水,顺其自然。 |
E.全诗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
晨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这首诗从正面切题,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处到____________,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________图,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惑:疑感 |
B.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
A.爱其子,择师面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D.师不必贤于弟子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
B.吾从而师之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
B.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这些人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惑,疑惑。 |
B.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徒,门徒,弟子。 |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记载,传记 |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夸奖,赞许。 |
A.句读,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
B.巫医,懂医术的巫师。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匠。 |
C.“古文”是指唐代以前,从先秦、两汉直到两晋的散文。 |
D.六艺,按古代的说法,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
A.老师是能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只帮助小孩学习文章中的文句。 |
B.那些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不仅己不从师,反而讥笑他人从师学习。他们认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
C.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几个人道德才智赶不上孔子高,但有一技之长,所以孔子愿意向他们学习。 |
D.年少的李蟠喜欢古人的文章,普遍地学习了六艺的经文传文,未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谦恭地向韩愈学习求教。韩愈觉得他能遵从古代的道理,就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闲望①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②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释:①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②蛱蝶,蝴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
B.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构成一幅雄奇美丽的山野风景图。 |
C.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浓艳明丽。 |
D.诗歌以“狂飞”写蛱蝶爱芳草,以“稳睡”言鸳鸯的惬意,用词形象而贴切。 |
E.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词句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
蒲剑①
(明)唐寅②
三尺青青太古阿③,舞风砟④破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江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削破风棱⑤恨转多。
(注释)
①蒲剑:水草菖蒲叶子,其形似剑。②唐寅: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29岁中解元,因受考场舞弊牵连得为官,依靠卖画为生,生活贫困潦倒,54岁即病逝。③太古阿:古代“太阿”宝剑。④砟( zhǎ)破:穿破。⑤棱:指菖蒲叶的棱角。
【小题1】下列各项对这首诗判断错误的是()
A.这是一首咏物诗。 |
B.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
C.这首诗主要运用托物抒情手法。 |
D.诗的中间两联对仗 |
A.首联运用比喻,将蒲叶比作古代的太阿宝剑,突出蒲叶的宝贵。 |
B.颔联写长桥倒影似蛟龙,流水无声磨损蒲叶,渲染环境的险恶。 |
C.“两岸”、“五更”写时空变换,“烟”、“雨”写气候特点。 |
D.“恐”、“恨”以拟人修辞,表达诗人对宝剑的担忧怜惜之情。 |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
【小题2】(小题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