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小题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2)请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2)请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门:蓟门关,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北。②燕台:黄金台。燕昭王建台,置千金于台上,以重金招天下贤士。③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小题1】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②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门:蓟门关,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北。②燕台:黄金台。燕昭王建台,置千金于台上,以重金招天下贤士。③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小题1】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上燕台,立刻被眼前的客人所震惊,喧嚣的歌舞声响彻威武的汉家营。 |
B.颔联写原野上,万里积雪闪着寒光,在边关曙色中,只见军旗高挂,迎风飘扬。 |
C.颈联写战场上的风火使月亮黯然失色,海边云雾缭绕着的群山簇拥护卫着蓟门关。 |
D.尾联写诗人感想:虽然少年时比不上班超投笔从戎,但如今愿学终军请缨建立功勋。 |
A.颔联对仗工整,写积雪连绵万里,寒光闪闪,战旗飘飘,动静结合,意境开阔,遍地特征突出。 |
B.颈联“侵”“拥”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烽火无情、云山有情,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
C.尾联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投笔吏”,二是“请长缨”,言简意丰,含蓄凝练,深化了主题。 |
D.本诗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立功报国壮志,气势雄豪,蓬勃向上,催人奋发。 |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
早 行 刘 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尾联点出“溪边人已耕”,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早 行 刘 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的首联写诗人从梦乡中被唤起,残梦若续,又被马嘶惊醒,以马嘶写早行之早。 |
B.“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因为早行,前路漫漫,诗人孤独的心多有所虑,心绪不宁。 |
C.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
D.诗人在诗的颈联展现的是一幅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早行的喜悦心情。 |
【小题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咏怀古迹•(其四)①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②。
翠华③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④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①《怀古迹》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躉州写成的一组诗,本诗是第四首,②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③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做装饰的旗帜。④伏腊:伏祭和腊祭,古代的两次祭祀节日。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全诗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写景状物形象明明,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咏怀古迹•(其四)①
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②。
翠华③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④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①《怀古迹》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躉州写成的一组诗,本诗是第四首,②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③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做装饰的旗帜。④伏腊:伏祭和腊祭,古代的两次祭祀节日。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帝王去世曰“崩”。 |
B.颔联写在人们的想像中,刘备的仪仗旗帜仍在空山飘场,而今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却难寻影踪,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喻的手法。 |
C.颈联写古庙历史久远,杉松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村翁都跑来跑去繁忙地祭祀,两句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
D.尾联写正因为刘备和请葛亮生前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死后也一同被后人祭祀,可谓是“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张仆射①书
[唐]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盂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 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 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③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释】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贞元酔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书。③寅:十二时辰之一,凌晨3点到5点。辰:早上7点到9点。申:下午3点到5点。酉:下午5点到7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己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②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上张仆射①书
[唐]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盂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 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 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③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注释】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贞元酔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书。③寅:十二时辰之一,凌晨3点到5点。辰:早上7点到9点。申:下午3点到5点。酉:下午5点到7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有疾病事故 事故:变古女 |
B.抑而行之 抑:压制,强迫 |
C.若宽假厚之 宽假:宽容、 |
D.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 厚:(感情)深厚 |
A.①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 ②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
B.①则安得而不言 ②则耻师焉 |
C.①凡执事之择于愈者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D.①若使随行而入 ②渔父见而问之曰 |
A.这封书信是韩愈任徐州节度使推官时,因不堪忍受“晨入夜归”的规章制度,上书给张仆射商谈上班时间问题的,体现了他不平则鸣的耿直个性。 |
B.韩愈认为要根据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干,不拘一格地任用人,而不是用苛刻的作息制度来约束下属,并以孔孟之道来批评重用“闻命而奔走”者的错误。 |
C.韩愈釆用“欲擒故纵”的策略,先赞扬张仆射是善听意见的上司,然后运用对比手法请求对方同意自己的建议,最后表达了未能与之成为知己的遗憾。 |
D.韩愈表面上是在极力为“迟到早退”辩解,实际上是在抒发对自我价值没有被发现、人才被埋没的不满。行文直率大胆,气势雄伟,慷慨激昂,自然流畅。 |
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己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②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
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语言浅显直白。
【小题2】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文章达”“羽翼高”赞美王录事年轻时文章通达、才华横溢。 |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借指王录事官位卑下。 |
C.第五句运用“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典故,劝诫王录事韬光养晦。 |
D.诗人同情王录事长期没能升迁,但又劝他安于低位,不要诉说辛劳。 |
【小题2】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枢字践言,梁吴郡太守君正之子也。性沈静,好读书,手不释卷。家世显贵,赀产充积,而枢独居处率素,傍无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尝出游,荣利之怀淡如也。起家梁秘书郎,历太子舍人。侯景之乱,枢往吴郡省父,因丁父忧。时四方扰乱,人求苟免,枢居丧以至孝闻。王僧辩平侯景,镇京城,衣冠争往造请,枢独杜门静居,不求闻达。绍泰元年,征为给事黄门侍郎。二年,兼吏部尚书。永定二年,改侍中,掌大选事。三年,迁都官尚书,掌选如故。
枢博闻强识,明悉旧章。初,高祖长女永世公主先适陈留太守钱蕆,卒于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是将葬,尚书主客请详议,欲加蕆驸马都尉。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汉氏初兴,列侯尚主,自斯以后,降嫔素族。驸马都尉置由汉武,或以假诸功臣,或以加于戚属。《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魏、晋以来,因为瞻准。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宁可合卺而酳,所以假驸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今公主早薨,伉俪已绝,既无礼数致疑,何须驸马之授?案杜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梁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监初王氏无追拜之事。远近二例,足以据明。时以枢议为长。
天嘉元年,守吏部尚书。寻领丹阳尹,本官如故。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诏赐绢布五十匹,钱十万,令葬讫停宅视郡事,服阕,还复本职。其年秩满,加散骑常侍,尚书并如故。是时,仆射到仲举虽参掌选事,铨衡汲引,并出于枢,其所举荐,多会上旨。谨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职司,鲜有游其门者。废帝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光大元年卒,时年五十一。
(摘自《陈书·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僧辩平侯景,镇京城,衣冠争往造请,枢独杜门静居,不求闻达。
(2)《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魏、晋以来,因为瞻准。
(袁)枢字践言,梁吴郡太守君正之子也。性沈静,好读书,手不释卷。家世显贵,赀产充积,而枢独居处率素,傍无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尝出游,荣利之怀淡如也。起家梁秘书郎,历太子舍人。侯景之乱,枢往吴郡省父,因丁父忧。时四方扰乱,人求苟免,枢居丧以至孝闻。王僧辩平侯景,镇京城,衣冠争往造请,枢独杜门静居,不求闻达。绍泰元年,征为给事黄门侍郎。二年,兼吏部尚书。永定二年,改侍中,掌大选事。三年,迁都官尚书,掌选如故。
枢博闻强识,明悉旧章。初,高祖长女永世公主先适陈留太守钱蕆,卒于梁世。高祖受命,唯公主追封。至是将葬,尚书主客请详议,欲加蕆驸马都尉。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汉氏初兴,列侯尚主,自斯以后,降嫔素族。驸马都尉置由汉武,或以假诸功臣,或以加于戚属。《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魏、晋以来,因为瞻准。盖以王姬之重,庶姓之轻,若不加其等级,宁可合卺而酳,所以假驸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今公主早薨,伉俪已绝,既无礼数致疑,何须驸马之授?案杜预尚晋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晋武践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赠公主,元凯无复驸马之号。梁文帝女新安穆公主早薨,天监初王氏无追拜之事。远近二例,足以据明。时以枢议为长。
天嘉元年,守吏部尚书。寻领丹阳尹,本官如故。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诏赐绢布五十匹,钱十万,令葬讫停宅视郡事,服阕,还复本职。其年秩满,加散骑常侍,尚书并如故。是时,仆射到仲举虽参掌选事,铨衡汲引,并出于枢,其所举荐,多会上旨。谨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职司,鲜有游其门者。废帝即位,迁尚书左仆射。光大元年卒,时年五十一。
(摘自《陈书·列传第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 |
B.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 |
C.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 |
D.枢议曰昔王/姬下嫁必适诸侯/同姓为主/闻于《公羊》之说/车服不系显/于诗人之篇/ |
A.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
B.高祖是古代帝王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是皇帝在庙中被供奉的名号。 |
C.薨,古代称王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也可称皇帝的高级妃嫔及其所生子女之死。 |
D.“拜表”的“表”,指古代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即臣子进谏的文书。 |
A.袁枢性情沉静,不慕荣利。他虽然门第显贵,财产丰裕,却生活简单朴素,闭门读书,不追求功名利禄。 |
B.袁枢博闻强识,明悉旧章。在朝廷商议加封钱蒇附马时,他援引历代典章,议论精辟,得到众人的称赞。 |
C.袁枢谨慎周密,自守清白。他曾经掌管官员的铨选,引荐提拔过众多文武官吏,平时却很少与他们来往。 |
D.袁枢循礼葬父,以孝闻名。侯景之乱时,人们四散逃避,他却自请辞官,按礼制回家葬父,直到守丧期满。 |
(1)王僧辩平侯景,镇京城,衣冠争往造请,枢独杜门静居,不求闻达。
(2)《齐职仪》曰,凡尚公主必拜驸马都尉,魏、晋以来,因为瞻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
B.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
C.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宜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
D.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官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
A.髫龀,指儿童时期。髫,指孩子下垂的头发;龀,指小孩换牙。 |
B.迁,和“拔”“擢”等在古代全都指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 |
C.崩,指天子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 |
D.谥,即谥号,帝王、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据其生平评定的称号。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
C.樊叔略任相州刺史时,教化了当地的百姓,使民风变得纯朴,政绩列当时第一,受到朝廷的嘉奖和百姓的赞扬。 |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人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