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 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傅”是古代职官名,魏晋时“三公”之一,是太子的老师。
B. “受禅”亦作“受嬗”。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 “禄秩”指官吏食禄的品级,这里指俸禄和禄位。
D. “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指帝王的诏书或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 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C. 谢贞洁身自好。始兴王叔陵趁皇帝驾崩发动政变企图篡位,失败后府僚多因受牵连而被拘捕,而谢贞因为不参与阴谋,没有获罪。
D. 谢贞文采惊人。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小题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
B.“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
C.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E..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
长安月夜①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
B.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汽萧森。 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题1】这首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联是( )
【小题2】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满目秋霜,枫叶在秋风中凋落,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的基调。 |
B.颔联是对“萧森”之境的展开,“江间”承接“巫峡”,“塞上”承接“巫山”。“塞上风云”既写实景也寓时事。 |
C.颈联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菊花”“故园心”表现了作者羁旅中,急于回家过“独善其身”的隐居生活的愿望。 |
D.尾联写秋已深,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这捣衣声似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捣衣的砧声很紧,诗人心中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
送田少府贬苍梧①
高适
沉吟对迁客,绸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睽②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美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③。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注)①苍梧:地名,位于广西梧州市。②睽(kuí):分别,离散。③数奇:指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前两句照应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沉吟”“惆怅”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 |
B.诗的五、六句和柳永《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类似,都表达了分别时的不舍和无奈。 |
C.诗的七、八句借远树和行人推想别后之情,远树之“怜”、行人之“羡”实际上暗指被贬的田少府渴望重回长安。 |
D.诗的九、十句语言慷慨激昂。作者认为田少府不会长久的不走运,将来必将重返朝廷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 |
【小题2】(小题2)作者对友人被贬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小题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
【小题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张五的,首联“隐者自怡悦”表现了作者对于张五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B.诗人登高而望,看北雁南飞,逐渐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有行将就木的破灭之感。 |
C.虽然接近黄昏,但作者看到“清秋”之中仍有清秀之景,由此从悲伤中走出,生发出兴致。 |
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
【小题2】有人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结合“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说说这几句诗是如何体现“言浅意深”的。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 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
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
D.《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 |
【小题2】(小题2)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典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增加了外形之美、内涵之丰富。 |
B.“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
C.“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 |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
A.“问君西游何时还”,这里的君是指入蜀的友人。 |
B.“又闻子规啼夜月”,暗含古代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的典故。 |
C.作者描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
D.作者大肆渲染了旅愁及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目的在烘托入蜀友人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