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幽 州 夜 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①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此诗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②高堂宴:在高大的厅堂举办宴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辽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
B.诗歌开篇不先写宴饮场景,而先写宴饮的环境,为诗歌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
C.第四句化用《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诗句,表达了愤懑之情。
D.颈联写观看剑舞、聆听胡笳吹奏,反映出宴会的活动安排,表明诗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E. 这首诗的语言遒健华丽,特别是在描写景物时,这种语言风格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
【小题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文言文阅读
史祥,字世休,朔方人也。父宁,周少司徒。祥少有文武才干,仕周太子车右中士,袭爵武遂县公。高祖践阼,拜仪同,领交州事,进爵阳城郡公。祥在州颇有惠政。后数年,转骠骑将军。伐陈之役,从宜阳公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道,先锋与陈人合战,破之,进拔江州。上闻而大悦,下诏曰: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进位上开府。寻拜蕲州总管。未几,征拜左领左右将军。后以行军总管从晋王广击突厥于灵武,破之。迁右卫将军。仁寿中,率兵屯弘化以备胡。炀帝即位,汉王谅发兵作乱,遣其将綦良自滏口徇黎阳,塞白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帝以祥为行军总管,军于河阴,久不得济。祥谓军吏曰:“余公理轻而无谋,才用素不足称,又新得志,谓其众可恃。恃众必骄。且河北人先不习兵,所谓拥市人而战。以吾筹之,不足图也。乃令军中修攻具,公理使谍知之,果屯兵于河阳内城以备祥。祥于是舣船南岸,公理聚甲以当之。祥乃简精锐于下流潜渡,公理率众拒之。祥至须水,两军相对,公理未成列,祥纵击,大破之。东趣黎阳讨綦良等。良列阵以待,兵未接,良弃军而走。于是其众大溃,祥纵兵乘之,杀万余人。进位上大将军,赐缣彩七千段,女妓十人,良马二十匹。转太仆卿。寻迁鸿胪卿时突厥启民可汗请朝帝遣祥迎接之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馀口赐奴婢六十人,马三百匹。进位左光禄大夫,拜左骁卫将军。及辽东之役,出蹋顿道,不利而还。由是除名为民。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及城陷,开道甚礼之。会开道与罗艺通和,送祥于涿郡,卒于途。
(选自《隋书·史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迁鸿胪卿时/突厥启民可汗请朝/帝遣祥迎接之/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余口/
B.寻迁鸿胪卿/时突厥启民可汗请朝/帝遣祥迎接之/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余口/
C.寻迁鸿胪卿时/突厥启民可汗请朝/帝遣祥迎接之/从征吐谷浑/样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余口/
D.寻迁鸿胪卿/时突厥启民可汗请朝/帝遣祥迎接之/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余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指的是北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北周统一北方后由杨坚受禅代周称帝,北周亡。
B.骠骑将军,古代将军的名号,比如霍去病就曾担任过骠骑将军,但其在不同的朝代地位不同。
C.朕,汉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联,比如《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汉以后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D.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办公,比如《张衡传》中“(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视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祥才能突出,为官颇有政绩。他年轻的时候就在文武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继承父亲爵位。拜任仪同兼管交州事务后,在州郡颇有惠政。
B.史样身为先锋,得到皇帝表扬。在伐陈之战中,作为先锋,他率领水军与陈的军队交战,击败了敌人并一举攻下江州,龙颜大悦,下诏给予充分肯定。
C.史祥运筹唯握,受到朝廷重赏。在平定汉王反叛之战中,他知己知彼,把余公理的军队打得大败,又乘胜击败綦良的军队,受到升官和其他众多奖励。
D.史祥作战不利,不能善始善终。他先是在辽东战役中因为战斗失利而被除去官宦名籍成为百姓,后为燕郡太守时又因生病而成为贼寇高开道的俘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公理轻而无谋,才用素不足称,又新得志,谓其众可恃。
(2)东趣黎阳讨綦良等。良列阵以待,兵未接,良弃军而走。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皇宫。③青阳:指春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B.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这一句带有埋怨的意味。
C.“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导致与友人关系疏远。
D.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布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E. 这首诗语言显豁,诗人对自己进行一连串的自责自怪,把自己说得一无可取,说明这次应试失利后他能严格解剖自己。
【小题2】结合全诗,请对“松月夜窗虚”一句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春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捕捉暮春时节的景物,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在异乡送春归,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颔联描写想象之景,诗人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夜深人静,子规声声哀啼,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C.颈联描写诗人的处境,意蕴丰富,“动”是动乱不安的意思,“唯”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D.尾联运用典故,耐人寻味,五湖风光,无人与争,只是不愿归去,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E. 这首七言律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结,意境深婉,风格沉郁;尾联自慰自嘲,深刻反映了诗人苦闷、彷徨的心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述。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池州李使君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教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此时之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教子坐于游、夏之位。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闻  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B.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E. “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小题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④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诗人宰相之位,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④弋者:指猎鸟的人.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孤鸿的经历。
B.“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两句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却不敢看一条小小的护城河,说明官场的险恶之极。
C.“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用一个反问句质问骄横的翡翠鸟:站在高高的宝树之上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惧背后飞来的致命“金丸吗”?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 在描写中,作者通过借代和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孤鸿与翠鸟的境况,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个来自浩瀚大海,一个守着小小池塘。
【小题2】诗歌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西宫春怨》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朦胧树色隐昭阳。
A.桃叶眉长易觉愁
B.斜抱云和深见月
C.月中秋露点朝衣
D.碧天如水夜云轻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长恨歌[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 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 嵬[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小题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中,①诗为古体诗,由标题《长恨歌》即可看出为歌行体,②③诗为近体诗。
B.①②③诗均为近体诗。
C.①③诗为古体诗,②为近体诗。
D.①②③诗均为古体诗。
【小题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
B.在立意上,①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C.在立意上,②诗认为李、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都值得人们同情。
D.③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
【小题3】对这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②诗用“银河”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
B.“莫愁”多指美女,③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人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
C.③诗和②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语句,立意也是相同的。
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乌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任宣州团练判官时。②春秋时范蠢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小题1】下列对本诗中典故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登阁远眺,由五湖的美景,联想到隐居于此的范蠡,表现出对范蠡的艳羡之情。
B.从范蠡的故事推断,如果杜牧能够建功立业,也会橡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
C.宣州美丽的江南景致并不能带走诗人内心的忧伤,只能使他徒劳地怀想着范蠡的道遥。
D.诗人感叹自己和历史之间无可跨越的距离,隐含着宦海无涯、前途渺茫无望的泪丧。
E.诗歌借范蠡的故事和六朝旧痕,抒写人世变易的感慨,为全诗渲染出浓重的沧桑感。
【小题2】古人认为杜牧的律诗有豪迈之气,请结合首联,分析此特点。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