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 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
【小题3】【小题4】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经历“泾原兵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榆叶落在被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气氛。
B.颔联写穷边惨淡之气。“吹角罢”“射雕还”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并暗示了时间。
C.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征人看见牛羊下山,写出了战前的悠闲安适。
D.尾联两句作者直抒胸臆,写征人正伤心垂泪,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的残酷。
E. 古诗一般先景后情,而本诗最后依然写景,且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小题2】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竞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②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本讲写于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作者正闲居永业,因陷入牛事党争之中,境况不住,心情郁闷。②迢递:高远貌,此处指落花飞舞之高远者。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吟咏“落花”,表明所写是暮春时节,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B.颔联从时间到空间的角度,写出了花影翻飞迷离连接着弯弯的小径,落花飞舞到达高远之处,迎来脉脉斜晖。
C.颈联写诗人肝肠寸断不忍心把落红扫去,仍然望眼欲穿盼望远去的客人归来相聚。
D.“沾衣”,是指落花的花瓣飘落在诗人的衣襟上,也指泪落衣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春尽花谢之时看花的心意,徒留伤感。
E.全诗基本采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悄态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芳心”的多层含义。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

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①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

(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

 [注释]①宇文夏州:即下文的太祖。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B.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C.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D.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在古代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等。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统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社稷”被用来代指国家。
C.秦州,地名。相传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晋初分为十九州,秦州是其中之一。
D.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官职,下文“加通直散骑常侍”中的“加”与之用法相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授”、“封”、“起”、“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李弼把守城门严禁其部下出城逃跑,侯莫陈悦最终失败。
B.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和父亲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
C.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
D.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岳既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
(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光,字宣茂,陈留圉城人,魏太尉柔之子也。光性敦厚,敏于学,而讷于言,少习家业,明练刑理,时人以为器材。初以太子舍人累迁尚书郎,出为幽州刺史、颍州太守。是时武帝置黄沙狱,以典诏狱,驯化囚者。以光历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迁廷尉

元康中,拜尚书,典三公曹。时赵王伦篡逆,迫上为太上,群臣莫敢言,唯命是从。光于其际,守道全贞,一时景仰,皆称其贤。及伦赐死,齐王冏辅政,复以光为廷尉,迁尚书,加奉车都尉。后从驾讨成都王颖有勋,帝悦之,封延陵县公,邑千八百户。

于时朝廷咸推光明于用法,故频典理官。惠帝为张方所逼,幸长安,朝臣恐惧,莫有从者,光独不去,侍帝而西。迁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

光兄诞为上官巳等所用,历徐、雍二州刺史。诞性任放无伦次,而决烈过人,与光异操。常谓光小节,恒轻侮之,光不以为意,事诞愈谨。帝既还洛阳,时太弟新立,重选傅训,以光为少傅,加光禄大夫,常侍如故。及怀帝即位,加光禄大夫金章紫绶,与傅祗并见推崇。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子韬字子远,放佚无检。光为廷尉时,韬受货赇,有司奏案之,而光不知。时人虽非光不能防闲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为累。初,光诣长安留台,以韬兼右卫将军。韬与殿省小人交通,及光卒,仍于丧中往来不绝。时东海王越辅政,不朝观。韬知人心有望,密与太傅参军姜赜、京兆杜概等谋讨越,事泄伏诛。

  (节选自《晋书·高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B.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C.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D.寻为尚书/令本官如/故以疾卒/赠司空/侍中属京洛/倾覆竟未加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以武帝时设置,原为巡察官名,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后亦称太守。
B.廷尉,秦朝初置,九卿之一,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后改名为大理寺卿。
C.光禄大夫是学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朝廷重臣。
D.留台,指古代帝主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古称禁城为台城,故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和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光年少时通晓家业,熟悉刑法。武帝时设置黄沙狱,用法典来教育囚犯,因为高光明晓历代法律,就任命他为黄沙御史,享受和中丞一样的俸禄。
B.高光坚守止道,保全节操。赵王司马伦篡权叛逆,迫切地当上了太子,大臣们不敢反对,全都听从。唯独高光没有随波逐流,得到人们称赞。
C.高光为人悌顺,心胸开阔。哥哥高诞性情放纵,果断刚烈,没自规矩。他常说高光拘于小节,总是欺侮他。他却不放在心上,对哥哥更加恭谨。
D.高光教子无方,管束不严。儿子高韬行为放纵,因为收受贿赂,曾被检举揭发。而且他与皇帝及公卿身边的小人勾结来往不断,最后死于非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谓光小节,恒轻侮之,光不以为意,事诞愈谨。
(2)时人虽非光不能防闲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为累。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边偶题 罗 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 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
B.“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
C.颔联抒写人生感慨——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
D.颈联用典,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E. 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庄周的称赞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河 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释】①河湟: 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②元载: 唐代宗时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③借箸: 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④东市:这里指刑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借箸”,用张良的故事,暗含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
B.二、四句相承,以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意。
C.本诗前四句写元载、宪宗事,夹叙夹议,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溢于言表。
D.“虽”和“尽”两个虚词,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E. 最后一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以旷达幽默的语气表达出来,不但加强讽刺力量,还使全诗显得余味无穷。
【小题2】这首诗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举两例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唐】
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①茅茨:茅屋。②薜bì帷:薜荔墙帷。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了谷口书斋的清幽雅致,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细腻描绘来实现的。
B.首句中的“带”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描绘了山泉萦绕着小屋、云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的景象,起笔不凡,引人遐思。
C.颔联先突出了竹林山色让人心生同情,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色彩感。
D.颈联中“闲”和“迟”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鹭的悠闲和山花的迟落,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写鸟、花表现了书斋的清新宜居。
E. 诗歌将山、水、竹、鹭、花人格化,写得极富感情。全诗均为写景,句法工整,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出新奇清淡的诗风。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1)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2),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3)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⒃,归醉每无愁。
注释:①之子:这个人。指张氏。《诗经》:“彼其之子。”②鳣发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这里形容鲤鱼很多,游来游去。⑤语出潘岳《闲居賦》:“张公大谷之梨。”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照应标题,又总领全诗。诗人去友人张氏隐居之所拜访,二人相聚兴致极好,友人挽留他吃过晚饭再走。
B.颈联中“杜酒”之“杜”与“张梨”之“张”,分别指作者自己和标题中的“张氏”,表现出宾主二人礼尚往来,相聚极欢。
C.这首诗中,诗人杜甫和主人张氏都是极有人情味的人,这从他们虽很少见面,可是一旦 相见,主人热情留客,客人欢饮不拘束,并且真心致谢就能看出。
D.这首诗语言浅近,用典自然。例如领联中两句都使用到了《诗经》中的典故,景中含情, 承上启下,故前人评论颔联为“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
E. 这首诗以时间顺序来展开,先写诗人前来拜访,主人留客;再写宴席之乐;最后想象归途,与首联相呼应。
【小题2】尾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既然“险”,为何又“无愁”?请结合诗歌内容,有条理地作答。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诗的首联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用这一典故?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