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3】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小题4】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
【小题4】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1】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2】踯躅:即羊踯躅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小题3】《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南涧中题(节选)
柳宗元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答张十一【1】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2】踯躅:即羊踯躅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
B.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
C.“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
B.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
C.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
D.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戎昱《桂州腊夜》) |
南涧中题(节选)
柳宗元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圣益圣,愚益愚益习其声 |
B.彼童子之师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虽不及师旷之聪 |
D.圣人无常师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D.大王来何操 |
A.作者认为古时候的圣人,虽然远远超出一般人,但还跟从老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
B.作者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他们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努力。 |
C.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作者所指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被士大夫之族轻视,但那些士大夫们的明智程度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作者看来很奇怪。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
B.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
C.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
D.《师说》的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请指出正确的一项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E.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清新,质朴无华。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白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写出作者陶醉于仙境般的景色,无须分色,不必辨名。 |
D.“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暗示了心情。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②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 柳浪与裴迪游其中”。②五柳: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有“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诗中王维自称五柳。
【小题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E. 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小题2】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②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 柳浪与裴迪游其中”。②五柳: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有“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诗中王维自称五柳。
【小题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
B.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
C.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
D.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
【小题2】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鷺滿,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创作。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
【小题1】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两首诗在语言上各有特色,其四语言含蓄隽永,其十运用叠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美。
【小题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颯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鷺滿,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注】这两首诗是诗人第二次游秋浦创作。诗人此时已进入暮年,离开长安已达十年之久。
【小题1】下列对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其四描绘了一位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的形象,其十描绘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B.其四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其十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到秋浦之后的内心感受。 |
C.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猿声,“猿声催白发”借猿声的凄厉来谊染内心的愁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的凄厉来劝告人们不要到这里来观赏山水。 |
D.“猿声催白发”一个“催”字强调自己的头发白的非常快,与“朝如青丝暮成雪”异曲同工。. |
【小题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①,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全诗写景皆舟上所见之景,情乃舟中穷困潦倒、漂泊困苦之情,一个“舟”字贯穿全诗,境界皆出于此。
【小题2】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①,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强饮”句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 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 |
B.“鹖冠”句运用典故,点明了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刻画了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 |
C.“天上坐”、“雾中看”写诗人舟中所见所感,非常切合年迈舟居观景的实际,也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复杂的心绪,笔触细腻含蓄。 |
D.颈联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运用叠词,韵律优美,且语含比兴,向尾联作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
【小题2】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
夕次①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③。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④白。
独夜忆秦⑤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②逗:停留。
③驿: 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④芦洲: 芦苇丛生的水泽。⑤秦: 今陕西一带。
⑴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⑵“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未眠”原因有哪些?
⑶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夕次①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③。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④白。
独夜忆秦⑤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②逗:停留。
③驿: 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④芦洲: 芦苇丛生的水泽。⑤秦: 今陕西一带。
⑴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⑵“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未眠”原因有哪些?
⑶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