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1】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1】本诗写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2】踯躅:即羊踯躅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山水空净,猿鸣声声,人烟鼎盛,一派繁华美好的景象。
B.颔联“竞”字写出了筼筜蓬勃生长,“闲”字写出了羊踯躅悠然开放。
C.“未”字统领“报”与“知”,诗人慨叹自己未报君恩,不知会死于何地。
D.尾句中“斗”同“陡”,本句的意思是诗人顿时感觉头发白了一多半。
【小题2】本诗首联调动了视觉与听觉写景,下列诗句不含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C.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D.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戎昱《桂州腊夜》)
【小题3】《南涧中题》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这首诗与《答张十一》所表达的贬谪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南涧中题(节选)
柳宗元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05 12:0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与于襄阳书

(唐)韩愈

(1)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2)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3)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4)愈虽不材,其自处永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来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小题1】文中第2段中,“先达之士”指_________,“后进之士”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作者看来,“贤士”未被提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3】对“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在他前面引导,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充分展现。
B.不要替他在前面引导,虽然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C.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虽然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充分展现。
D.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
【小题4】从文章内容来看,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以课内文章《师说》为例,简要赏析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B.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C.德行彰矣   彰:表彰
D.疾学在于尊师 疾:努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未之尝有也
B.而耻学于师  不疾学而能为魁土名人者
C.则耻师焉    若此则名号显矣
D.其皆出于此乎 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