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嵩山:又名嵩高山,在登封县(今属河南省)北,为五岳的中岳。作者开元中期曾隐居于此。长薄:指随山麓延伸的林木丛。薄,草木丛生。
【小题1】王维,字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勾勒了一幅“清溪映带绵延丛林、车马行进悠然从容”的图画。
B.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C.尾联表达诗人终于归隐嵩山脚下,从此断绝世俗交往的淡泊情怀。
D.从全诗看,诗人感情经历了从孤寂清冷到萧瑟凄凉再到闲适自得的变化。
【小题3】诗的颔联颇受世人推崇,请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为  农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时,杜甫留寓四川,居成都草堂所作。
②锦里:成都号称“锦官城”。
③赊:远。
④勾漏令:指晋代葛洪。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出丹砂。因求为勾漏(今属广西)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晋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外”字形象的表现了成都远离战祸的平静与安宁。
B.第二句言人烟稀少,暗示了连年战乱对江村人们生活的影响。
C.第四句极富画面感,描写了麦花轻轻飘落的优美静谧的美景。
D.颔联细致的描写了江村居所的环境,为下文叙事和抒情做铺垫。
E. 颈联表意含蓄曲折,透露出诗人远离京都无力报国的无奈。
【小题2】诗中运用勾漏令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小题1】选出对此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句而来,是说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E. 最后两句指出人们只顾栽种桃李而不种丹橘,并以“此木岂无阴”反诘收束全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对丹橘的喜爱之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两句叙事,点明围猎时间,写出了射猎队伍的庞大和准备场面的充分、壮阔,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感很强。
B.“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二句,色彩对比鲜明耀目,“开”“骤”二字气势阔大。“白马”一句由壮丽场景转到英雄人物出场,将写作重心引向对这位骁勇骑士的描写。
C.“背手抽金镞”,是动作描写,由诗人所见侧面描绘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抽”见其手势的利落。而“控”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 “翻身”再展其英姿。
D.“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中“万人齐指处”是虚写,极言围观者之众;“寒空”的“寒”亦为虚写,非指天气,意在渲染雁飞之高,能够射中之神妙。
E. 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选取射手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取材精确,描写线条明快。
【小题2】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描写把主人公张弓搭箭射中目标的全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试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表现主人公高超的射技的?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野步
贯休
闲步不觉远,萧萧木落初。
诗情抛阃阈,江影动襟裾。
阁北鸿行出,霞西雨脚疏。
金峰秋更好,乞取又何如。
【注】①贯休(832-912),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借、诗僧。②阃阈,门限、门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是诗人内心闲适的外化,诗人心境淡然,故不觉得道路遥远,此处的“闲”字不是闲置无事,而是恬淡悠闲、自由自在的表现。
B.诗的第二句,用了白描手法,文字浅白,意蕴幽深,既点出初秋时令,又描绘了秋叶飘飞的情状,“萧萧”一词兼具声形。
C.“诗情抛阃阈”表现了诗人“秋晚野步”,将诗情留在家中,眼前一片空旷,内心更是无欲,对周围景物视而不见的僧人心态。
D.“江影动襟裾”描绘出诗人来到江边,江风吹动衣襟、诗人形象倒映在水中的画面,虚实相间,显得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E. 诗的颈联描写的是远景,对仗工整,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前一句点出了季节为秋,后一句点出时间是傍晚,的确是诗中佳句。
【小题2】对尾联中“乞取又何如”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再去拖累政治清明的时代。
B.颔联中作者运用“岂厌”和“却嫌”强烈地表达出不以家事自累,马上辞官归隐的愿望。
C.颈联描写出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给人以一种空寂萧瑟的感受。
D.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呈现出诗人生活的山林环境。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B.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C.“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D.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E.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郊屠苏暮
柳宗元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是住在山的旁边;同时点题,重点突出自己因离群索居而“惊”。
B.颔联写诗人听到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看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描绘了一幅“野”趣横生的画面。
C.颈联直抒胸臆,点出悠然的心境随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表明诗人之前心境一直悠然。
D.时间飞逝,已是岁暮,本应有千言万语落笔端,可诗人却只发出“徒成今与昨”的感叹。
E. 诗人居山郭,闻樵歌,观烬落,远人群,塑造了一个本应发愤,却荒废时光的隐士形象。
【小题2】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释】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征讨符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题目中“别”交代出事件,“房太尉墓”交代出地点,整体上交代了写此诗的目的是致哀亡友。
B.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之间情谊深厚。
C.“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土都湿了,写出悼亡之人多。
D.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之感,使人寂寥哀伤。
E. 对棋、把剑两句运用典故,一文一武形成对比,又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布局严谨紧密。
【小题2】诗歌的尾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小题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C.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D.诗开头两句“我觉” “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 “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E. 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小题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