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为  农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时,杜甫留寓四川,居成都草堂所作。
②锦里:成都号称“锦官城”。
③赊:远。
④勾漏令:指晋代葛洪。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出丹砂。因求为勾漏(今属广西)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晋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外”字形象的表现了成都远离战祸的平静与安宁。
B.第二句言人烟稀少,暗示了连年战乱对江村人们生活的影响。
C.第四句极富画面感,描写了麦花轻轻飘落的优美静谧的美景。
D.颔联细致的描写了江村居所的环境,为下文叙事和抒情做铺垫。
E. 颈联表意含蓄曲折,透露出诗人远离京都无力报国的无奈。
【小题2】诗中运用勾漏令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9 03:26: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 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B.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C.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D.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E.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小题2】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龙门奉先寺1

杜甫

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 (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25岁时游历之作。(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般。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B.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C.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
D.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
【小题2】下列诗句没有表现禅意佛理的一项是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C.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小题3】本诗中间四句用词精妙,手法高超,请结合诗境,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