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①•其一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
B.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
C.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
D.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③玉山:即蓝田山。
【小题1】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③玉山:即蓝田山。
【小题1】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古代诗歌阅读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①即沧浪。
风含翠筱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随遇而安之意。②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③裛(yì):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尾联点题,升华主旨。诗人不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狂傲的态度来对待世俗人生,这就是诗人的“疏放”。
【小题2】“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①即沧浪。
风含翠筱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随遇而安之意。②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③裛(yì):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为自画像,《狂夫》一诗弥足珍贵,展示了一个生活贫困、饱经患难,却超脱豁达、疏狂不羁的诗人形象。 |
B.首联儿点名草堂所在,表面写景,实则写人,以身居偏僻的草堂暗示“狂夫”的疏放。 |
C.颔联描写草堂景物,景中含情。上句言翠竹迎风,呈其疏秀;下句言红荷沾雨,吐其芬芳。 |
D.颈联写客中少助,生活局促的情景。昔日厚禄故人书信断绝,稚子形色凄凉。用语十分陈痛,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 |
【小题2】“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废宅
吴融①
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
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②黄昏。
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梁空雀自喧。
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③便成原。
【注】①吴融(850-903):唐末诗人。②易:一作“自”。③咸阳一火:鸿门宴后数日,项羽率军进入秦都咸阳,屠戮全城,并火烧宫室,大火持续三月不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触景生情,由眼前之景生发无限感慨,借用典故使人联想到诗人所处的晚唐时代的社会现实。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废宅
吴融①
风飘碧瓦雨摧垣,却有邻人与锁门。
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②黄昏。
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梁空雀自喧。
不独凄凉眼前事,咸阳一火③便成原。
【注】①吴融(850-903):唐末诗人。②易:一作“自”。③咸阳一火:鸿门宴后数日,项羽率军进入秦都咸阳,屠戮全城,并火烧宫室,大火持续三月不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中“宅”字点明吟咏对象,宅院本是居人之所,着一“废”字,点明其荒凉破败的特点,总领全诗。 |
B.首联上句写宅院在风雨之中瓦坠墙毁,下句写邻人来锁门,暗示宅中空无一人,强化了“废”的感觉。 |
C.颔联用庭院往昔花好人闲的美好生活与如今荒草成堆的衰败景象进行鲜明对比,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
D.颈联描写了宅院中鱼游、蛙聚、燕飞、雀喧的美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伤感之情。 |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
B.“服阕”,指守丧期满后除服(不再穿丧服)。 |
C.“迁”,在古代有调动官职之意,多指升职,“左迁”则是贬官降职。 |
D.“太守”,秦朝至明清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
A.李密重情义,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
B.李密有才干,拜谯周为师,被其门人比作子游、子夏;失蜀时多次出使吴国,因颇有辩才而得到吴人称赞。 |
C.李密善为文。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肯定了李密的才能和孝心,进而答应了他的请求。 |
D.李密巧进谏,他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以诗进谏,表达了对当时官场不良风气的不满,让武帝感到愤怒。 |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拘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小题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火山六月应更热”一句既点明时令六月,也指出环境的恶劣。 |
B.“赤亭道口行人绝”一句以“行人绝”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
C.“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
D.“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小题2】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小题2】请分析与杜甫《登高》所抒发情感的异同。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被贬为肇庆府通判。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诗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
B.颔联对仗,写诗人极目遥望“别浦、平芜”,景象萧瑟落寞,廖廓苍茫。 |
C.颈语意双关,自然气候的变化,虚中寓实,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
D.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耐人咀嚼。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甲】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江陵使至汝州【乙】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杜陵:地名,在京城长安东南,因汉宣帝筑陵葬此而名。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乙诗最后两句用商人的话点明诗人已到汝州,两句话淡淡写出,只写行途见闻,而把情感隐藏,以此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小题2】甲诗的最后一句和乙诗的第二句都用了“寒食”一词,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两首诗用“寒食”的妙处。
寒食寄京师诸弟【甲】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江陵使至汝州【乙】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杜陵:地名,在京城长安东南,因汉宣帝筑陵葬此而名。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甲诗第一句写景,寒食禁火已经体现萧索的景象,兼逢阴雨,又处空斋,气候与心情双重清冷,层层加码,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
B.甲诗第二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春江、流莺等,与上一句诗人伤感的情怀对比,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
C.甲诗前三句中,“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续,又是下句“想”的伏笔;而“想”字,既是上句“独”的生发,又统领了下句。 |
D.甲诗第三句与乙诗的首句都用了“看”字,甲诗用“看花”引出诗人对家乡诸弟的思念,乙诗用“看巴路”来表现诗人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很远。 |
【小题2】甲诗的最后一句和乙诗的第二句都用了“寒食”一词,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两首诗用“寒食”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汴河【注】怀古二首
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隋炀帝时,发动河南脊背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称之为汴河。隋炀帝杨广经由此河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E. 第二首诗末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赞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认为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小题2】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汴河【注】怀古二首
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隋炀帝时,发动河南脊背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称之为汴河。隋炀帝杨广经由此河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万艘龙舸”指隋炀帝的船队。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 |
B.“载到扬州尽不还”概括说明了隋炀帝的船队到达扬州后被扬州的迷人景色所陶醉,没有人愿意返回。 |
C.“尽道隋亡为此河”从隋亡于此河这种论调说起,紧接着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表明自己的观点。 |
D.“至今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其中“至今”二字表现了其造福时间之长。 |
【小题2】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