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与陈给事书》
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属:连续
B.不敏之诛,无所逃避诛:诛杀
C.辄自疏其所以疏:分条陈述
D.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谢:请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识陈给事多年,开始受到一些称赞,后来为生计奔波,不能经常拜见。
B.韩愈认为陈给事因为地位变得尊贵,伺候他的人变多,因而对贫贱之人和旧友的情感不再如以前专一。
C.韩愈从东京回来后拜见陈给事时,态度较冷漠,并无法理解陈给事的苦衷与情义。
D.韩愈最后不敢立刻去拜见陈给事,就写信阐明缘由,并将近日写的十篇文章赠与他。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2)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小题4】“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的原因是什么?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上池州李使君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之于上古   参:检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饰温慎     举予人
B.向者仆期足下之心   儿成,则可待乎
C.有国者成败废兴 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其有佳致    奇:稀奇
B.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固辞 启:禀告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傅安九世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B.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还朝 良入,具告沛公
D.后主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
B.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董:督责
C.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忽:快速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流之远者 而后人哀之
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吾其还也
C.振之以威怒 或脱身以逃
D.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貌恭而不心服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魏徵“十思”的主要内容。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 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小题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
吴融
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
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独上寒城正愁绝,成鼙惊起雁行行。
注:晚唐文德元年,朝延派韦昭度招讨西蜀,昭度辟作者为掌书记同赴任。韦昭度讨蜀无功,复受王建胁追而返京,作者亦出川,并沿隋修建的汴河回浙江绍兴家园。诗人目睹西川兵灾,一
路东来,又见中原一带惨状,感慨万端,写下一组七律,本诗为第二首。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起句中的“风物”指隋堤这个地方特有的风俗,而“凄凉”一词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领起全篇。
B.“堤下仍多旧战场”承首句而来,写堤下,以“旧战场”点出了“凄凉”之状。
C.“金镞有苔人拾得”写在昔日的战场上,人们还能拾到已生锈长了青苔的箭头,暗扣“旧战场”。
D.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
E. “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今日烽火又起,并点出诗人“愁绝”的原因。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华清宫

李贺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注:①紫钱:紫色像钱一样的苔藓。②残露:残余的露水,此指残余的酒。③蜀王:指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中,李隆基逃到蜀地避难。诗人因此称他为“蜀王”。
【小题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了华清宫冷落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华清宮春夜的凄凉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次句写诗人隔着积满尘土的窗帘,看到宮花仍旧迎春盛开。但无人观赏,显得那样寂寞悲苦。
C.颔联写诗人仰看云雾从宮檐下的红窗飘出,言其宮殿之高;俯看御阶石块断裂,苔藓横生,言其宫殿之败。
D.尾联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既表现出华清宫的凄冷、荒寂,又寄予了诗人“黍离”之感慨。
E.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方面,描绘昔日繁华富丽的华清宮而今荒凉破敗的景象,暗寓讽刺感喟之意。
【小题2】这首诗描写了华清宮之最,请从虚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囊 ,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
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谦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
(选自《晋书•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絹与/都督谢而逍之/
B.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
C.质帐下都督先威考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逍之/
D.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絹与/都督谢而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很多,比如文中的“拜”“历”“迁”“入”等词语都有官职升迁的意思。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賜。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胡威有功于晋朝,被授予“平春侯”。
C.“对”,在古代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D.古代君主死后有谥号,大臣死后也可以有谥号。大臣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胡威的谥号“烈”就是朝廷賜予的。
【小题3】下列对职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髙尚。他从京都到荆州看望父亲,路途遥远,只身骑驴前往。途中毎到一个客找,他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糜费之举。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商位恪守沽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贏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威父子为人通愤,珍惜名禅。胡质帐下的都督请假回家,刚好与胡威同路,常资助胡威,胡威为不贪便立,以绢相报。胡质为避嫌疑,对都督则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商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父。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3)吾少孤,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安,字安石。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溫请为司马。温当北征,会万病卒,安投笺求归。寻除吴兴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顷之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简文帝疾驾,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 ”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人情噂沓,互生同异。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
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及中书令王坦之出为徐州刺史,诏安总关中书事。安义存辅导,虽会稽王道子亦赖弼谐之益。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
太元十年薨,时年六十六。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
蜡五百斤,赠太傅,谥曰文靖。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B.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C.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7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D.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是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B.司马是古代官名,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掌管军事之职。
C.手版是古时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所拿的笏,其作用是记录参奏的内容或记录君主的旨义。
D.太元是中国古代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一任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先无入世,后有做官志趣。少年时便颇具声明,长大后寄情山水,不愿做官,在弟弟谢万逝世后,他才考虑做官,这时已经四十多岁。
B.谢安为人器重,处事淡定从容。桓温非常看重谢安,请他做司马。后简文帝驾崩,桓温欲推翻东晋,对此事王坦之的恐惧惊慌反衬了谢安的淡定从容。
C.谢安尽忠职守,辅佐武帝建业。武帝即位时,不能掌握实权,桓温威振内外人情纷杂各怀异心,此时谢考与王坦之尽忠辅助,终能使朝廷大体平静无事。
D.谢安广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谢安心存仁义,与文武百官同心同德,不计较小过失,专心大事,恩威流布广远,人人都认为文雅超过王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
(2)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瘅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洗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顧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首联通过描写大庾岭的情景,切合题目“过岭” 二字。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无穷使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的感叹。
B.诗中有多处景色的描写,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其中“白云”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似“浮云”般漂泊不定的感慨:“群雁”则写出了自身的孤独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C.《围炉诗话》亦评说道此诗:“诗乃心声,……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的初唐风气。
D.颈联“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通过描写南海风高浪急,写出了作者自身处境的凄凉;下句“北望”似与朋友谈心,表达作者对杜审言的深刻的思念,也抒发了自身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
E. 尾联“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回应首联,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山重水复相距万里,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不满。
【小题2】诗歌颔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