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描摹出春山的美景,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小题1】请说说本诗第一句中 “弄”字的表达效果。【小题2】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描摹出春山的美景,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浣 溪 沙
吴文英(宋)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惜 春
韩偓(唐)①
愿言未偶非高卧,多病无憀②选胜游。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
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
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注:①韩偓经历了安史之乱,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②憀:寄托,依赖。
【小题1】有人说《浣溪沙》中的“东风临夜冷于秋”与《惜春》中的“节过清明却似秋”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对此,请结合两位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不同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结合“落絮无声春堕泪”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寄言”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与例句加点的字活用情况相同的是( )
例句:目吴会于云间
【小题4】在“奉宣室以何年”一句中,作者用了谁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遥襟甫畅 甫:刚,顿时 |
B.纤歌凝而白云遏 遏:阻止 |
C.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舛:顺利 |
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 |
A.地势极而南溟深 觉今是而昨非 |
B.处涸辙以犹欢 臣以险衅,夙遭悯凶 |
C.觉宇宙之无穷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D.目吴会于云间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例句:目吴会于云间
A.水击三千里 | B.策扶老以流憩 |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D.襟三江而带五湖 |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折柳”是古代的一首曲子即“折杨柳”曲,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小题1】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5分)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小题1】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4分)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4分)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阅读《长安晚秋》,完成下列各题
长安晩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 ▲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
长安晩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 ▲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小题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作具体分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小题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 科 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题1】此诗因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成语而为人们所熟知,请写出这两个成语。
【小题2】孟郊两次落地,这次竟然高中,心中有说不尽的畅快。请结合三四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之情的。
登 科 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小题1】此诗因给后人留下了两个成语而为人们所熟知,请写出这两个成语。
【小题2】孟郊两次落地,这次竟然高中,心中有说不尽的畅快。请结合三四句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