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 运动和力
- 力的概念
- 力的作用效果
- 力的三要素
- 力的示意图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牛顿第一定律
- 惯性
-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 二力平衡的概念
- 平衡状态的判断
- 平衡力的辨别
-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 力与运动的关系
- 力与图象的结合
- 弹力
- 力的测量
- 重力及其方向
- 重力的大小
- 摩擦力的存在
-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 机械运动
- 固体压强
- 液体压强
- 浮力
- 大气压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甲是某电子秤的原理图,m是质量表(电阻忽略不计),秤盘与压杆质量均忽略不计,电源电压10V,R0为定值电阻。当电路中的电流大于40mA时,气电保护开关S自动断开。图乙所示是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随所受压力F变化的图像。

(1)图中质量表m应该用_____表改装(填“电流”或“电压”)。
(2)m=0时,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是多大?此时电路中电流为20mA,求定值电阻R0的阻值。_____
(3)当电路中的电流等于40mA时,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是多大?_____
(4)该电子秤能称量的最大质量为多少?_____(g=10N/kg)

(1)图中质量表m应该用_____表改装(填“电流”或“电压”)。
(2)m=0时,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是多大?此时电路中电流为20mA,求定值电阻R0的阻值。_____
(3)当电路中的电流等于40mA时,压力传感器R的阻值是多大?_____
(4)该电子秤能称量的最大质量为多少?_____(g=10N/kg)
一根试管竖直放置,5cm长水银柱封住一部分气体,那么气体的压强为( )


A.81cm水银柱![]() | B.71cm水银柱![]() | C.76cm水银柱![]() | D.86cm水银柱 |
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下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如图所示的是( )


A.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
B.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
C.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
D.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
如图所示,密闭的玻璃罩内放有三个小实验装置:一个是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重力,一个是装满水的杯子,杯口用塑料薄片覆盖并倒置悬挂在玻璃罩内,另一个是充气的气球。在用抽气机不断抽去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充气的气球会变小 |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小 |
C.金属块的重力会变小 | D.玻璃杯中的水和塑料片会掉下来 |
如图所示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重12 N的铁块和重3 N的木块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木块表面比铁块表面粗糙。

(1)实验过程中,拉着铁块(或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摩擦力的大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图乙中,和铁块一起匀速运动的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N。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
(3)小华比较甲、丙两图,得出了“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
答:_____,理由是:_____。

(1)实验过程中,拉着铁块(或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摩擦力的大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图乙中,和铁块一起匀速运动的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N。
(2)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
(3)小华比较甲、丙两图,得出了“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
答:_____,理由是:_____。
如图所示,小孩将毽子向上踢出,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毽子被踢出后,由于_____会继续向上运动;在_____的作用下,毽子最终会落向地面。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时,小车可以从斜面上的任何位置开始下滑 |
B.实验表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 |
C.根据甲、乙、丙的实验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
D.实验中运动的小车会停下来,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如图所示,若小球向右摆动到最低点时绳子断裂,假设所有力同时消失,此后,小球的运动情况是( )


A.匀速直线下落 | B.匀速直线上升 |
C.匀速直线斜向上运动 | D.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
惯性有利有弊,下列利用惯性的例子是( )
A.汽车行驶中司机系好安全带 | B.保持车距 |
C.骑自行车上坡前,加紧蹬几下 | D.汽车进站时,司机为省油,提前关闭发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