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
A.所有变量都不同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变量都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同学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________;
(2)一张书桌抽屉的体积约为25________.
(3)甲同学身高是163________;
(4)校运动会上跳远成绩为4.84__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将一根火柴梗横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1~2s钟后取出,观察到火柴梗上有两处碳化(变黑),此实验说明________,因此要用火焰的________来加热。
当前题号:3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你做此实验将选择哪种方法是_______(选填“甲”或“乙”),你的理由是_______
(2)如果两同学读数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比较大的是(选填“甲”或“乙”)__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绝大多数古代青铜器和铜器上都有绿色斑点,这些绿色斑点是铜长时间转氧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铜绿,铜绿不稳定,受热后可分解生成三种物质。为探究铜绿受热后生成的物质,小莉同学从某种铜器上取下适量的铜绿,进行实验。

①连接装置如图,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干燥后的铜绿放入试管A中加热。
(1)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________
(2)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另一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变成蓝色溶液。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_
(3)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________
(4)C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小莉同学认为铜绿分解产物中有水,但小明同学认为这还不能作出确切的推断。若要推断铜绿产物中是否有水,应如何改进实验装置?________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同学先后5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厘米、1.6厘米、1.6厘米、1.7厘米,3.2厘米,则小球的直径为
A.1.6厘米B.1.7厘米C.1.65厘米D.1.96厘米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60℃B.教室的体积大约是
C.科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cmD.中学生跑完一百米大约需10秒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石块放入量筒后,能使液面上升到量程的水量;
(1)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________时的水量。
(2)利用100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测某一固体体积(体积约为15厘米3),所用水的量可以是(_____________)
A.10毫升B.50毫升C.80毫升D.95毫升
当前题号:8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图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   )
A.海陆分布B.质量C.高低起伏D.大小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君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3.85cm、3.86cm、3.86cm、4.38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3.9625cmB.3.857cmC.3.86cmD.不能确定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