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感慨)
B.夫夷以近 (平坦)
C.无物以相之 (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利)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3】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10:31: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全部
B.某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可谓至大至矣  庶:众,众多
D.以说阁下再矣  干: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2)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小题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同学一首别子固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③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①子固:曾巩,字子固,南丰人。②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③轥(lìn):车轮碾过。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未尝相也 过:过失
B.作《怀友》一首予    遗:赠送
C.夫驱你行   安:稳稳当当地
D.而于其堂   造:进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B.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C.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D.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对分驻江南和淮南的两个贤人非常仰慕,和他俩是朋友;因为这两个人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贤人。
B.王安石虽然和那两个贤人称朋友但并没有见过他俩,也没和他俩谈过话,更没有什么礼物之间的来往。
C.王安石在文中提及两位贤人对自己的希望大意是说大家互相帮助;相互提携,最终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D.王安石谦逊地表示自己以前不敢肯定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但愿追随二贤人,以求在他俩人的帮助下进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2)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

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小题1】乙文中谈到的“列传”是《史记》写作体例之一,写出高中课本中选自《史记》,并属于这个体例的一个篇名______
【小题2】甲文划线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乙文中,王安石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小题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将君王贤人与孔子的作对比,突出孔子的至圣至贤。
B.甲段认为孔子的见解是中原讲习六经的标准,孔子堪称至高无上的圣人。
C.乙段认为在《史记》中孔子应当被列在“列传”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于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对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扬。
【小题5】《史记》将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乙文王安石对此大加辩驳,你倾向哪一方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