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千秋岁①
张先
数声鶗鴃②,又报春芳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③,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④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本词是抒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之作。②鶗鴃:亦作“鹈鹕”,即杜鹃。③永丰柳:凄冷清凉的树,比喻孤寂无靠的女子。④幺弦:琵琶的第四根弦,借指琵琶。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残春景象?寄予了词人怎样的情怀?(2)有人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喷发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下阕内容作简要说明。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小题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前者写的是_____,后者写的是疾风骤雨。【小题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城》首句中的“寒”字,既刻画出秋雨生寒的清冷特点,也流露出诗人的主观情绪。 |
B.《望湖楼晚景》首句中的 “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风势之猛。 |
C.两诗中的第三句在结构上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D.两首诗中都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赵清献公神道碑
苏轼
①故太子少师清献赵公,既薨之三年,其子除丧来告于朝曰:“先臣既葬,而墓隧之碑无名与文,无以昭示来世,敢以请。”天子曰:“嘻,兹予先正,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以忠言摩士如晋叔向。”乃以爱直名其碑,而又命臣轼为之文。
②公讳抃,字阅道。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祐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卒免死。一府皆服。阅岁,徙通判宜州。卒有杀人当死者,方系狱,病瘫未溃。公使医疗之,得不瘐死。会赦以免。公爱人之周,类如此。
③公得虔州,地远而民好讼,人谓公不乐。公欣然过家上冢而去。既至,遇吏民简易,严而不苛,悉召诸县令告之:“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④神宗即位,召知谏院。曾公亮为翰林学士,未识公,而以台官荐,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京师号公铁面御史。其言常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患;君子不幸而有诖误,当保持爱惜,以成就其德。故言事虽切,而人不厌。
⑤吴充、鞠真卿发礼院吏代书事,吏以赎论,而充、真卿皆出知军。吕景初、马遵、吴中复弹奏梁适,适以罢相,而景初等随亦被逐。先是吕秦出守徐,蔡襄守泉,吴奎守寿,韩绛守河阳。已而欧阳修乞蔡,贾黯乞荆南。公皆力言其非是。公即上言:“近日正人贤士,纷纷引去,忧国之士,为之寒心,侍从之贤,如修辈无几。今皆欲请郡者,以正色立朝,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耳。”修等由此不去,一时名臣赖之以安。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卒有杀人当死者(________) (2)纷纷引去(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惠术扰民如郑子产( ) A.纷乱 B.打扰 C.驯服 D.安抚
(2)卒免死( ) A.士兵 B.死亡 C.终于 D.突然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
B.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
C.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
D.令皆喜/争尽力虔事/为少狱/以屡空改修盐法/民赖其利 |
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
【小题5】第⑤段,“公即上言”时的心情是( )
A.痛心疾首 | B.忧心忡忡 | C.愤恨不平 | D.怒不可遏 |
小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叹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注: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小题1】从形式(体裁)看,本诗属___________
【小题2】对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忽有村”写的是作者在茫茫水洲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小村庄。 |
B.“棘篱”句中“漫为门”说的是随便地、草草地留了一个门。 |
C.“野艇”指小船被弃置,“鸟翘”指船头翘起,犹如鸟雀翘起尾巴。 |
D.“嗟叹生计”句中的“此”指的是“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
A.第一联写出了大水泛滥后的一片萧条景象。 |
B.第二联用白描手法写出了百姓的贫困生活,表现了山村的凄凉景象。 |
C.诗中用“寒”字描绘山鸡被冻的瑟缩可怜的样子,暗点季节已是深秋。 |
D.此诗描写自然真实,议论、抒情并用,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
倪若水,恒州藁城人也。开元初,历迁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人吏安之。又增修孔子庙堂及州县学舍,劝励生徒,儒教甚盛,河、汴间称咏不已。
往江四年,玄宗令宦官往江南采等诸鸟,路由汴州。若水知之,上表谏曰:“方今九夏时忙,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妇持桑。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饭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麒麟为凡兽,况、鸂鶒,曷足贵也?陛下昔潜龙籓邸,备历艰虞。今氛昆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于后庭,职贡珍奇,盈于内府,过此之外,复何求哉?臣承国厚恩,超居重任。草芥贱命,常欲杀身以效忠;葵藿微心,常愿隳肝以报主。瞻望庭阙,敢布腹心,直言忤旨,甘从鼎镬。”手诏答曰:“朕先使人取少杂鸟,其使不识朕意,采鸟稍多。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禽鸟并令放讫。今赐卿物四十段,用答至言。”
寻入拜户部侍郎。七年,复授尚书右丞,卒。
【小题1】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上表谏曰 (2)深称朕意
(3)禽鸟并令放讫 (4)寻入拜户部侍郎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 常欲杀身以效忠 |
C.出为汴州刺史 麒麟为凡兽 |
D.其使不识朕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1)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
(2)直言忤旨,甘从鼎镬。
【小题4】文中“________”一句对“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起反衬作用。
【小题5】倪若水德才兼备,从“上表”一事可见其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征。
《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有删减)
【小题1】写出选入高中教材中苏轼的一篇作品名 。【小题2】第二段画线句“又十三年,乃克为之”中的“之”具体指的是 。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八岁入乡校,从当时人的诗作中知道了韩、范、富、欧阳四杰,且能诵习四杰的词作。 |
B.作者中进士后先后认识了范文正公的次子,见到了他的叔叔,又和他最小的儿子成为同僚,他们都嘱托作者替范文正公的遗稿写叙。 |
C.韩、范、富、欧阳四杰,除范外,作者与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对待。 |
D.作者认为,范文正公的功德通过文章得到彰显,他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叙得以流传更广。 |
【小题5】本文第一、二段字面平平叙述,实则情深无比。请举例加以阐述。
放鹤亭记
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下面不属于苏轼作品的一项是A.《前赤壁赋》 | B.《黄州快哉亭记》 |
C.《石钟山记》 | D.《超然台记》 |
①纵其所如 ②未可与易也 ③啄苍苔而履白石
【小题3】下列“以”字的用法有所不同的一项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 B.以为荒惑败乱 |
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 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E.其余以汝饱 |
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绘了放鹤亭四时之景。 |
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
D.作者引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咏志,表达自己不甘隐逸之心。 |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余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选自苏洵《项籍》)
【小题1】本文中作者认为导致项籍“死于垓下”的直接事件是______________。【小题2】作者认为要打胜仗必须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小题3】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史实,于本文所说内容,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 | B.四面楚歌 |
C.横槊赋诗 | D.秋毫无犯 |
【小题6】本文将“才”、“虑”、“量”这三者,作为评价天下英雄的标准,你是怎么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认识。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①
苏轼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注)①述古:陈襄,字述古。时陈襄由杭州太守调任南都(即文中的“帝城”)太守,而苏轼任杭州通判。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以歌女为抒情主人公,通过她的口吻表达对陈述古的惜别之情,构思巧妙。 |
B.本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佳作,但二者情感基调并不相同。 |
C.开头三句以神态、动作表现歌女的悲伤,因离别而落泪,怕人羞见而掩扇偷拭。 |
D.“漫道帝城天样远”一语双关,既言帝城遥远,亦言君王不见,词人自伤身世。 |
崔弘礼,字从周,系出博陵,北齐左仆射怀远六世孙。磊磊有大志,通兵略。过宣武,从刘玄佐猎夷门,玄佐酒酣,顾曰:“崔生独不知此乐邪?”弘礼笑曰:“我固喜武,请为公欢。”玄佐臂鹰与弘礼驰逐,急缓在手,一军惊曰:“安得此奇客?”玄佐大悦,欲留之,固辞,厚为资饷。至京师,所善李观病且死,弘礼殚褚为治丧,葬毕乃去。
及进士第,平判异等。灵武李栾表为判官,以亲老不应,更署东都留守吕元膺参谋。时天子讨蔡,李师道谋袭洛,胁沮朝廷以释蔡危。弘礼为箝揣贼情,部分设张,东都卒无患。迁留守判官,擢忻、汾二州刺史。田弘正请朝,表弘礼徙卫州,兼魏博节度副使。伐李师道,弘正多所咨逮。
长庆初,张弘靖镇幽州,诏弘礼往副。未及行,军乱,改绛州刺史。李㝏反于汴,诏徙河南尹,倚以捍贼。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
李同捷叛,与李听合师讨之。至濮州,大将李万瑀、刘寀拥兵自固,弘礼表万瑀守沂州,寀守黄州,夺其兵,击贼禹城,破之,获铠装数十万。时徐泗节度使王智兴檄兖、海、郓、曹、淄、青当徐道者,出车五千乘,转粟馈军,弘礼度道远,乃自兖开盲山故渠,自黄队抵青丘,师人大济。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祐望郓拜曰:“活我者崔公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徙东都留守。召还,卒,年六十五,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崔弘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A.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
B.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
C.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
D.李祐以郑滑兵三千入齐/而溃弘礼/悉斩之/为出郓兵二千/祐遂大破贼/尸藉十余里 |
A.平判,平选判试。唐朝政府对人才按常规程序铨选,之后判定是否“入等”。 |
B.署,指办理公务的机关,即公署、官署之意。类似的词语还有公府、衙门等。 |
C.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下行文书。文中指王智兴以檄文下令。 |
D.赠,古代为示推恩,在重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赠其爵位、官职或荣誉称号。 |
A.崔弘礼出身名门,仗义疏财。他是博陵崔氏之后,先祖曾任左仆射;其好友李观病逝,他倾囊相助,为其治丧,直到葬礼完毕才离开。 |
B.崔弘礼武艺超群,胸有大志。他善于骑射,曾与刘玄佐一起打猎,被刘玄佐赏识,但他不为所动,推辞留用,远赴京师,后考中进士。 |
C.崔弘礼精通兵略,屡建战功。他为讨伐李师道出谋划策,调度兵力,保卫东都;平定李㝏叛乱;与李听平定李同捷叛乱;助李祐破敌。 |
D.崔弘礼治理河渠,造福军民。他任河阳节度使时,治理秦渠,灌溉土地,增收了粮食;任天平节度使时,重开盲山渠,缩短运粮路程。 |
(1)从刘玄佐猎夷门,玄佐酒酣,顾曰:“崔生独不知此乐邪?”
(2)时天子讨蔡,李师道谋袭洛,胁沮朝廷以释蔡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