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段秀实,字成公,本姑臧人。曾祖师濬,仕为陇州刺史,留不归,更为汧阳人。秀实六岁,母疾病,不勺饮至七日,病间乃肯食,时号“孝童”。及长,沈厚能断,慨然有济世意。举明经,其友易之,秀实曰:“搜章摘句,不足以立功。”乃弃去。
天宝四载,从安西节度使马灵察讨护蜜有功,授安西府别将。灵詧罢,又事高仙芝。仙芝讨大食,围怛逻斯城。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嗣业惭,乃与秀实收散卒,复成军,还安西,请秀实为判官。迁陇州大推府果毅。后从封常清讨大勃律,次贺萨劳城,与虏战,胜之。常清逐北,秀实曰:“贼出羸师,饵我也,请大索。”悉得其廋伏,俘虏众多。改绥德府折冲都尉。
肃宗在灵武,诏嗣业以安西兵五千走行在。节度使梁宰欲逗留观变,嗣业阴然可。秀实责谓曰:“天子方急,臣下乃欲晏然,公常自称大丈夫,今诚儿女耳。”嗣业因固请宰,遂东师,以秀实为副。嗣业为节度使,而秀实方居父丧,表起为义王友,充节度判官。安庆绪奔邺,嗣业与诸将围之,以辎重委河内,署秀实兼怀州长史,知州事,兼留后。时师老财覂①,秀实督馈系道,募士市马以助军。诸军战愁思冈,嗣业中流矢卒,众推荔非元礼代将其军。秀实闻之,即遗白孝德书,使发卒护丧送河内,亲与将吏迎诸境,倾私财葬之。
(《新唐书卷七十八》有删改)
(注)①覂,动词,(车马)翻,缺乏,疲乏。【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 |
B.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 |
C.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 |
D.会虏救至/仙芝兵却士/相失/秀实夜闻副将/李嗣业声识之/因责曰/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 |
A.明经,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考明经比进士较容易,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
B.大食,是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阿拉伯、伊朗穆斯林的泛称。 |
C.卒,在《礼记》中指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不禄”。 |
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本文指肃宗所在之处。 |
A.段秀实原本是姑臧人,后因曾祖的原因,变为汧阳人。他很孝顺,为照顾母亲不眠不休七天。 |
B.段秀实曾跟随多位大将出征。在跟随封常清期间,曾包围怛逻斯城,艰苦战斗后获得胜利。 |
C.段秀实敢于直言,曾凜然正气责备李嗣业,嗣业最终听从了秀实的建议。 |
D.段秀实正直善良,关心同僚。在李嗣业阵亡后通知白孝德,让他派兵护送嗣业的灵柩到河内,秀实还拿出全部私人钱财给嗣业办丧事。 |
(1)秀实六岁,母疾病,不勺饮至七日,病间乃肯食,时号“孝童”。
(2)常清逐北,秀实曰:“贼出羸师,饵我也,请大索。”
沧浪亭记
苏舜钦①(宋)
(1)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②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2)—日过郡学,东顾苹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秸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原琦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3)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4)噫!人固动物(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⑤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苏舜钦:北宋诗人,号沧浪翁。政治上属革新派,因而遭诬陷,削职为民,流寓苏州,筑沧浪亭。②租赁。③独木桥。④北边曲岸上。⑤通“悯”,悲悯。
【小题1】第2段主要交代了沧浪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小题2】可填入第(4)段空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耳 |
B.矣 |
C.也 |
D.哉 |
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 |
B.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 |
C.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 |
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 |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部。 |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修建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
C.第三段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不禁生发对往日计较荣辱得失的追悔。 |
D.尾段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
________·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小题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________。A.苏幕遮 | B.水龙吟 | C.水调歌头 | D.念奴娇 |
A.开头两句描写了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秋日之景,境界阔大。 |
B.“黯乡魂”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出萦绕作者心头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
C.“夜夜除非”两句表明作者只能梦回故乡,并由此获得安慰,睡得安稳。 |
D.结尾两句意新语工,以借酒浇愁凸显欲遣乡思反更增乡思之苦的愁绪。 |
放鹤亭记
宋•苏轼
⑴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⑵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⑶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⑷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解释加点词①作亭于其上 ②适当其缺
③从宾佐僚吏 ④未可与易也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故名之曰“放鹤亭” | B.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
C.啄苍苔而履白石 | D.函梁君臣之首 |
A.暮则傃东山而归 |
B.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
D.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
①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②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小题5】第(3)段作者通过酒与鹤、国君与隐者的对比以及四者之间的搭配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美堂暴雨[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有美堂,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塘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来。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作,苏轼时官杭州通判。【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突出了作者所处地势很高,因而所见的暴雨,与平地所见不同,为下文做铺垫。 |
B.颈联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金樽”指代西湖,这两句诗绘声状形,想象奇特。 |
C.尾联中诗人突发奇想:用泉水浇醒李白,让他看奇景,请他写出珠玉般的诗篇来。 |
D.全诗以雄奇的笔调、精妙的语言摹写了诗人在有美堂中所见到的暴雨急至的情景。 |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北宋)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①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②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释)①青蛾:指南朝陈后主宫廷里的年轻歌妓。②结绮临春:指陈后主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小题1】诗中的“凤凰台”位于今日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古称金陵)。
【小题2】选出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首联以“浩浩”“入海”的眼前景来突出长江的气势和不朽,与下联衰败的人事形成鲜明对照。 |
B.颔联写当年宫中歌妓随陈后主一起被掳离故国,而战争留下的累累白骨依旧埋在江边的古墓。 |
C.尾联写陈后主华美坚固的楼阁已无迹可寻,人们只能年年在楼阁故址向荒草诉说不尽的愁意。 |
D.从韵脚和“现实—怀古—现实”的思路看,作品既符合“次韵”的要求,又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 |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③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④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⑤庐陵欧阳修序。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的文学主张。【小题2】第②段可分为三层,概括层次大意。
(1)
(2)
(3)
【小题3】对“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谕多次被举荐为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
B.梅圣谕多次被推荐为进士,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
C.梅圣谕屡次被推荐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官的压制。 |
D.梅圣谕屡次参加进士考试,但每次主考官都压抑他。 |
【小题5】欧阳修的这篇诗序,主要阐述了其文学创作方面颇有见地的主张,但其中也透露出了作者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请指出这种局限并加以评析。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 |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
C.视事: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例:太祖视事东阁。 |
D.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自宋代始设,以后各王朝延续。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
⑴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⑵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同光三年秋大水,两河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百姓愁苦,号泣于路,庄宗方与后①荒于畋②游。十二月己卯腊,畋于白沙,后率皇子、后宫毕从。是时大雪,军士寒冻,金枪卫兵万骑,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县吏畏惧,亡窜山谷。
明年三月,占星者言:“御前当有急兵,宜散积聚以禳③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赍军,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庄宗东幸汴州,从驾兵二万五千,及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所亡太半。至罂子谷,道路隘狭,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曰:“适报平蜀,得蜀金银五十万,当悉给尔等。”对曰:“陛下与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庄宗泣下。
(节选自《新五代史》)
(注释)①后:指皇后刘氏。 ②畋:打猎。③禳:祈祷消除灾殃。【小题1】《新五代史》作者_________,字永叔,是宋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庄宗方与后荒于畋游
(2)宜散积聚以禳之
(3)始出物以赍军
(4)庄宗东幸汴州
【小题3】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A.虽因武功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
B.宰相惶恐而退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秦晋殽之战》) |
C.请出库物以给军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秦晋殽之战》) |
D.陛下与之太晚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1)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
(2)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
【小题5】根据本文和高中课文《伶官传序》的内容,概括庄宗“失天下”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于是余有叹(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小题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A.也 |
B.矣 |
C.焉 |
D.耳 |
A.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B.有人出洞以后,就有时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我们跟他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C.有人出洞以后,就有时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着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D.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出洞的人,我也后悔我们跟着出来,而不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此余之所得也
第③段: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记”类文体特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