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①《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②。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③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⑤,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 游 ,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作《唐家千岁历》。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注)①论次:评定编次。②唐道名。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 ③痵:同“悸”,因受惊吓心跳加速。④泛然:漫不经心,随意。⑤更衣:如厕。【小题1】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为僚吏共嫉 |
B.若属皆且为所虏 |
C.而君幸于赵王 |
D.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才起的。 |
B.《汉书》作者班固,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 |
C.“及冠”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是成年人了。 |
D.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
A.王勃少年聪慧,才华早露。六岁即能写文章,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深受赏识。 |
B.王勃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因为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 |
C.王勃才华横溢,恃才不羁。众位客人没有谁能为滕王阁聚会写出序言,他毫不推辞,写下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
D.王勃兴趣广泛,著述颇丰。拜名医学习,尽得其要,而且擅长写文章,著有《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等作品。 |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2)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前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此地树木茂密、翠竹掩映、蝉鸣缭乱、枯草凄凄、池塘狭小,展现了居所旁幽狭的景象。 |
B.上阕后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将白鸟翻飞、自由翱翔的欢腾与绿水映衬的红荷散发出的幽微清香融汇成一幅清新美好、淡雅怡人的画卷。 |
C.上阙四句调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铺陈了大量意象。意象之间既有生机与衰颓的对比,又有色彩暖冷的对比,暗示出诗人心境复杂。 |
D.下阕“村舍外,古城旁”点明诗人的活动范围:“杖藜徐步转斜阳”描写细致,既呈现诗人的老态,又表现出诗人散步的悠闲,兴致颇高。 |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相与为金石交。及存宝得罪,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囊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或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
B.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
C.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
D.留之/不可/阅其囊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
A.所至友其秀杰 此亦飞之至也 |
B.顾妻子不免寒饿 顾视无可置者 |
C.既见,握手相泣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D.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A.巢谷为气任侠,年少时多力尚武,遂投笔从戎,改应进士考试为应武举。 |
B.巢谷守信尚义,既能够不负朋友临终所托,又能不顾年迈徒步万里访友。 |
C.巢谷不从俗流,做事特立独行,不在意世俗眼光评价,知不可为而为之。 |
D.巢谷行事有古风,苏辙为他立传,同时也从侧面批判了趋炎附势的世态。 |
(1)土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
(2)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忆秦娥①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②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二年,词人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贬太平州,这首词作于居太平期间。②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避暑离宫。【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词都属于__,从题材上看,《卜算子》写的是__。
【小题2】下列对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秦娥》一词的上片写景,清溪哽咽,霜风料峭、山月皎洁,白云飘浮,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秀淡远的景色。 |
B.《卜算子》一词借水寄情,全词假托女子之口,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 |
C.《忆秦娥》全词不加雕琢,不事堆砌,不作粉饰,韵味悠长,谪居远地,空怀盼想之念,感情幽怨哀婉,缠绵悱恻。 |
D.《卜算子》一词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决绝语,将女主人公缠绵而又深挚的感情表现得透人心骨,同时也使全词呈现出一股俊逸的风韵与优美的旋律。 |
高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还可以与天干组合在一起用来纪年。 |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既扬善又不讳恶。 |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平常加强军备,仿佛敌军就要来犯似的,所以接到命令就能立即出征。 |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无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空蜀地国库且拥兵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
⑴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
⑵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①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③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②而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③,尚有居溪旁者。
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杨行密:唐昭宗时淮南节度史,后称帝自号为吴,据有淮南一带地盘。②秩欲:深失之欲。③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小题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矣 | B.邪 | C.焉 | D.夫 |
A.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数量与各自的命运。 |
B.溪旁人把最大的石头当作神祭祀因其姿态非凡。 |
C.菱溪之名原无记载,只有通过考察与询问了解。 |
D.菱溪得名的真实原因是避杨行密的名讳而改名。 |
A.叙议结合 | B.对比反衬 | C.欲扬先抑 | D.借题发挥 |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小题1】某学生收集整理古诗,适合收录这首诗的自编集是( )
A.《格律菁华》 | B.《古体集锦》 | C.《诗余精选》 | D.《乐府诗选》 |
A.刚劲凝练 | B.清新隽永 | C.哀婉柔美 | D.沉郁顿挫 |
孙志康墓铭
(宋)苏过
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后守岳阳,政亦可观。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娶黄氏。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与余长兄游 游:交往 |
B.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状:描绘 |
C.相其饮食卧起 相:互相,一起 |
D.志康又不偶于世 偶:迎合,投合 |
A.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B.遂为终焉计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
C.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 衡乃诡对而出 |
D.风俗之不振也久矣 及其所之既倦 |
A.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 |
B.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
C.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D.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
A.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B.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C.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D.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
A.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
B.墓铭中涉及孙志康的生平政绩,特别是重新修缮岳阳的环境,深得民心,百姓将其比作古之先贤。 |
C.文中除介绍孙志康的生平外,还写到了他的父亲孙介夫,介夫为人受到苏轼赞许,又写到志康的妻子黄氏,为人贤惠。 |
D.在墓志后半部分,作者指出孙介夫孙志康父子由于正直贤明,使当时的风俗为之一振,成为天下士人的表率 |
(1)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2)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
(3)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②赊:语气词。③绷:布幅。【小题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
B.中间两联写景丰富,有静有动,眠居翡翠、别业鹭鸶、渔屋酒家为静景,飘飘酒旗为动景,动静结合,颇有情味。 |
C.这首诗写景跳跃,变化很大,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岸边,再移到水中,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
D.这首诗围绕“望”组织材料,前三联描写望之景,景中含情;尾联抒发望之情,由景生情,结构完整,严密自然。 |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此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清明节前一天,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登超然台后所作。【小题1】苏轼,号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 |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 |
C.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 |
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