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山川相,郁乎苍苍__________   ②知不可乎得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B.幽壑之潜蛟
C.伯夷之义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3】下列句子“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5】节选的①②两段文字体现了“赋”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这一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美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   )!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朝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贼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
【小题1】选择恰当的虚词填入括号中(   )
A.哉B.矣C.夫D.也
【小题2】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翱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借题发挥B.以小见大C.抑扬结合D.对比映衬
【小题5】请概述文末“呜呼”所感叹的内容。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苏辙,自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人称“小苏”。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
(1)吐胀懑,无所不至
(2)得兵籍为民
(3)德自分死矣
(4)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而这首朱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而飞驶竞渡的壮观场而。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B.“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C.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D.“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句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小题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句以写景工绝著称,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以南山、平夏党项久未平,颇厌用兵。崔铉建议,宜遣大臣镇抚。三月,以白敏中为司空、同平章事,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南北两路供军使兼宁节度使。敏中请用裴度故事,择廷臣为将佐,许之。夏,四月,以左谏议大夫孙景商为左庶,充宁行军司马;知制诰蒋伸为右庶子,充节度副使。初,上令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荐郑颢;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街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敏中将赴镇,言于上曰:“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上曰:“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命左右于禁中取小柽函以授敏中曰:“此皆郑郎谓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归,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敏中军于宁州,壬子,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余帐于三交谷,敏中奏党项平。辛未,诏:“平夏党项,已就安帖。南山党项,闻出山者迫于饥寒,犹行钞掠,平夏不容,穷无所归;宜委李福存谕,于银、夏境内授以闲田。如能车革心向化,则抚如赤子,从前为恶,一切不问,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若再犯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将吏有功者甄奖,死伤者优恤,灵、夏、邻、廊四百姓,给复三年,邻道量免租税。向由边将贪鄙,致其怨叛,自今当更择廉良抚之。若复致侵叛,当先罪边将,后讨寇虏。”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B.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C.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D.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唐朝时,党项经数次迁徙逐渐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
B.知制造,唐代负责起草诏书的官职。南北朝时已设置类似官职,如知诏诰、典诏诰等。
C.壬子,文中指壬子年。我国古代常将天干地支搭配用以纪年,六十年为一个循环。
D.道,行政区域的名称。为加强统治,唐朝在全国设道,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南山、平夏党项边患一直没有得到平息,当时唐王朝皇帝倾向于使用武力,任命白敏中为司空讨伐党项。
B.白敏中深得皇帝信任。选婿事件使白敏中和郑颢结下仇怨,郑颢多次构陷白敏中,皇帝却把郑颢构陷的奏疏悉数交给了白敏中。
C.三交谷战役之后,唐王朝对党项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只要党项人洗心革面,弃除旧恶,就可以既往不咎。否则,诛讨不赦。
D.边境的不安定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生产,因此唐王朝免除了相关地区人民的租税、徭役,让他们休养生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
(2)向由边将贪鄙,致其怨叛,自今当更择廉良抚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义田记

[北宋]钱公辅

①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注]①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②沟中瘠:指饿死在沟壑中。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以养群族之人   (2)葬者再嫁之数(3)此其大较也   (4)而力未者二十年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对下列两句中“焉”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时共出纳 ②屏而家居俟代者与
A.①②中的“焉”都是代词B.①中的“焉”是助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C.①②中的“焉”都是助词D.①中的“焉”是兼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小题4】第③段中“尝有志于是矣”中的“是”具体指代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文末“是皆公之罪人也”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正襟坐  (______) ②一世之雄也  (______)
非吾之所有(______)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东山之上 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茫然 泣孤舟嫠妇
C.不知何时止不盈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举匏樽相属 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二段客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让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舞动起来,更使人闻其声也要落泪。
B.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C.第四段作者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艺术境界。
D.本文通过作者与客泛游赤壁的见闻,以及主客间的辩驳,体现了作者从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思想过程。
【小题5】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客与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小题6】本文重点描述了“明月”,说说“明月”这一意象在文章的抒情和说理方面有何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赤壁赋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阅读第①段文字,举例分析其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小题2】从比喻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小题3】找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它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
B.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主客问答正体现苏轼内心的矛盾。
C.主客问答能打破思维定势,使人转变角度来思考问题。
D.主客问答最终从积极乐观的儒家思想中获得精神寄托。
【小题4】客人的话语中包含了对生命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的悲叹。
【小题5】以“月”为例,评析文章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特色。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晚舟泊桐江

赵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逢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现存严子陵钓台遗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讲究炼字,一个拟人化的“倚”字赋予夕阳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B.诗人面对静谧悠然的秋景,不禁羞于为客,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C.颈联采用剪辑拼贴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D.本诗和杜甫《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借助于描绘古迹,表达感情。
【小题2】请简要赏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小题1】从篇幅看,本词是一首_____。词作者欧阳修,号_______。
【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西湖好”三个字统领全词,倾泻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B.上阕“玉盏催传”是借物写人,以勾勒朋友们举怀畅饮的情态。
C.下阕“俯仰流连”是借人写景,以衬出西湖景色之美。
D.上缺实写宴饮,下阕虚写西湖山水,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小题3】词的下阕妙在一个“疑”字,请联系全词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