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 ②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 B.舞幽壑之潜蛟 |
C.轻伯夷之义 | D.侣鱼虾而友糜鹿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5】节选的①②两段文字体现了“赋”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这一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美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 )!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朝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贼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小题1】选择恰当的虚词填入括号中( )
A.哉 | B.矣 | C.夫 | D.也 |
【小题3】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翱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借题发挥 | B.以小见大 | C.抑扬结合 | D.对比映衬 |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苏辙,自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人称“小苏”。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 。【小题2】解释下列词语
(1)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2)得除兵籍为民
(3)德自分死矣
(4)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岁次乙卯,退居故乡吴兴的张先度过了他人生的第八十六个寒食节,写下了这首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
A.首句写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而飞驶竞渡的壮观场而。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
B.“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 |
C.词的上片四句着重写人事,句句写景,句句写人,景中有人,人为景乐。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以此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
D.“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句中“暝”字,突出远山色彩的暗淡,衬托出游人去后、夜幕降临的情景。“静”字,渲染出笙歌已放、池院寂寥无人的气氛。 |
上以南山、平夏党项久未平,颇厌用兵。崔铉建议,宜遣大臣镇抚。三月,以白敏中为司空、同平章事,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南北两路供军使兼宁节度使。敏中请用裴度故事,择廷臣为将佐,许之。夏,四月,以左谏议大夫孙景商为左庶,充宁行军司马;知制诰蒋伸为右庶子,充节度副使。初,上令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荐郑颢;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街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敏中将赴镇,言于上曰:“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上曰:“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命左右于禁中取小柽函以授敏中曰:“此皆郑郎谓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归,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敏中军于宁州,壬子,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余帐于三交谷,敏中奏党项平。辛未,诏:“平夏党项,已就安帖。南山党项,闻出山者迫于饥寒,犹行钞掠,平夏不容,穷无所归;宜委李福存谕,于银、夏境内授以闲田。如能车革心向化,则抚如赤子,从前为恶,一切不问,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若再犯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将吏有功者甄奖,死伤者优恤,灵、夏、邻、廊四道百姓,给复三年,邻道量免租税。向由边将贪鄙,致其怨叛,自今当更择廉良抚之。若复致侵叛,当先罪边将,后讨寇虏。”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B.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C.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D.时颢已婚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 |
A.党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唐朝时,党项经数次迁徙逐渐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 |
B.知制造,唐代负责起草诏书的官职。南北朝时已设置类似官职,如知诏诰、典诏诰等。 |
C.壬子,文中指壬子年。我国古代常将天干地支搭配用以纪年,六十年为一个循环。 |
D.道,行政区域的名称。为加强统治,唐朝在全国设道,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
A.由于南山、平夏党项边患一直没有得到平息,当时唐王朝皇帝倾向于使用武力,任命白敏中为司空讨伐党项。 |
B.白敏中深得皇帝信任。选婿事件使白敏中和郑颢结下仇怨,郑颢多次构陷白敏中,皇帝却把郑颢构陷的奏疏悉数交给了白敏中。 |
C.三交谷战役之后,唐王朝对党项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只要党项人洗心革面,弃除旧恶,就可以既往不咎。否则,诛讨不赦。 |
D.边境的不安定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生产,因此唐王朝免除了相关地区人民的租税、徭役,让他们休养生息。 |
(1)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
(2)向由边将贪鄙,致其怨叛,自今当更择廉良抚之。
义田记
[北宋]钱公辅
①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②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③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④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①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②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注]①廪稍:公家给予的粮食。②沟中瘠:指饿死在沟壑中。瘠通“胔”,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以养济群族之人 (2)葬者如再嫁之数(3)此其大较也 (4)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对下列两句中“焉”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时共出纳焉 ②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A.①②中的“焉”都是代词 | B.①中的“焉”是助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
C.①②中的“焉”都是助词 | D.①中的“焉”是兼词,②中的“焉”是代词 |
【小题5】文末“是皆公之罪人也”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正襟危坐 (______) ②固一世之雄也 (______)
③苟非吾之所有(______)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是饮酒乐甚 |
B.凌万顷之茫然 泣孤舟之嫠妇 |
C.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D.举匏樽以相属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二段客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让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舞动起来,更使人闻其声也要落泪。 |
B.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
C.第四段作者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艺术境界。 |
D.本文通过作者与客泛游赤壁的见闻,以及主客间的辩驳,体现了作者从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思想过程。 |
【小题6】本文重点描述了“明月”,说说“明月”这一意象在文章的抒情和说理方面有何作用?
前赤壁赋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阅读第①段文字,举例分析其整散结合的语言特点。【小题2】从比喻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小题3】找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它是一种虚拟的对话形式。 |
B.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主客问答正体现苏轼内心的矛盾。 |
C.主客问答能打破思维定势,使人转变角度来思考问题。 |
D.主客问答最终从积极乐观的儒家思想中获得精神寄托。 |
【小题5】以“月”为例,评析文章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特色。
秋晚舟泊桐江
赵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逢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现存严子陵钓台遗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讲究炼字,一个拟人化的“倚”字赋予夕阳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命。 |
B.诗人面对静谧悠然的秋景,不禁羞于为客,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C.颈联采用剪辑拼贴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
D.本诗和杜甫《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借助于描绘古迹,表达感情。 |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小题1】从篇幅看,本词是一首_____。词作者欧阳修,号_______。【小题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西湖好”三个字统领全词,倾泻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
B.上阕“玉盏催传”是借物写人,以勾勒朋友们举怀畅饮的情态。 |
C.下阕“俯仰流连”是借人写景,以衬出西湖景色之美。 |
D.上缺实写宴饮,下阕虚写西湖山水,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