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① 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 土苴:糟粕。
【小题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之 | B.其 | C.则 | D.以 |
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
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
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
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
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
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
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
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
【小题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忆秦娥①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②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二年,词人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贬太平州,这首词作于居太平期间。②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避暑离宫。【小题1】从篇幅上看,这两首词都属于____,从内容上看,《卜算子》表达的是_____。
【小题2】下列对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秦娥》一词的上片写景,清溪哽咽,霜风料峭、山月皎洁,白云飘浮,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秀淡远的景色。 |
B.《卜算子》一词借水寄情,全词假托女子之口,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 |
C.《忆秦娥》全词不加雕琢,不事堆砌,不作粉饰,韵味悠长,谪居远地,空怀盼想之念,感情幽怨哀婉,缠绵悱恻。 |
D.《卜算子》一词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决绝语,将女主人公缠绵而又深挚的感情表现得透人心骨,同时也使全词呈现出一股俊逸的风韵与优美的旋律。 |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①,眼乱行看择婿车②。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③新湿字如鸦。
(注)①寻春马:暗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②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增大布惠生涯”写董传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生活贫穷,“惠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 |
B.“腹有诗书气自华”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
C.颌联写董传不喜欢陪伴着老儒过清苦的“烹瓠叶”的日子,而想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
D.尾联表达了自己对董传的宽慰,他相信董传有朝一日必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为世人所夸躍。 |
秋 径
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悲秋诗文非常之多,可本诗却借秋径赞美了秋天的清静和活力。 |
B.诗人对秋径深处和峰顶下的层层岩洞,足可隐居的遐想,加深了意境。 |
C.本诗由小及大、由细到粗地描写了大自然可爱的生物,语言颇见匠心。 |
D.诗中“静极忽归僧”,与王维的《鸟鸣涧》描写环境,用了相同的技巧。 |
①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述终无降意。
②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③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④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⑤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必欲降之(_______________)
(2)贼若出兵缀公(_______________)
(3)帝闻之大惊,让汉曰(_______________)
(4)于是飨士秣马(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和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军于其郭中”
A.辇来于秦。 | B.廷见相如。 | C.左右欲刃相如。 | D.席卷天下。 |
【小题5】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 具体内容 | 如何评价汉武帝 |
戒吴汉 | 莫轻敌,据广都 | (3) |
责吴汉 | (1) | |
(2) | 还广都,得其宜 |
兴贤
王安石
①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②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小题1】高中教材中,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对“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相同的。 |
B.然而这中间由盛世到末世的转变,也都是一致的。 |
C.然而这中间盛世到末世的道理,也都是一样的。 |
D.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的情况,也都是相同的。 |
【小题4】文章运用了许多史实,来观照现实。从写法上看,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并序
欧阳修
阎氏世家于郓。其先曰太原王宝,以武显于梁、晋之间,实佐庄宗,战河上,取常山,功书史官,爵有王土。郓之诸阎,皆王后也。周广顺二年,以郓州之钜野、郓城为济州,阎氏今为济州钜野人也。
公生汉、晋之间,遭世多虞,虽出将家而不喜战斗,独好学,通三礼,颇习子、史,为文辞。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公毅然未尝有所言。而为人状貌奇伟,举止严重,有威仪,贼皆惮之,莫敢害。贼平,公还乡里,以三礼教授弟子。大宋受命,天下将平,公乃出。以三礼举中建隆某年某科,历汉州之金堂、虢州之湖城二县尉,迁濮州濮阳令,皆有吏绩。
太宗皇帝遣使者行视天下,使者还,言公可用。召见奏事,语音鬯然,殿中皆耸动。太宗奇之,拜太子洗马,知岳州。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纳之有司。天子以为新附之邦,乃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遂知苏州。五代之际,江海之间分为五,大者窃名号,其次擅征伐,故皆峻刑法,急聚敛,以制命于其民。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公以齐鲁之人,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或摩以渐,或革以宜,推凡上之所欲施,宽凡民之所不堪,恩涵泽濡,民以苏息。政成召还,以国子博士知济州,又知晋州。
真宗即位,问公何在?左右具言所以然,即时召之。已在道,拜金部郎中、知青州。其后,郓州守臣某临遣,对殿上。真宗问郓去青远近,守臣对若干。真宗曰:“为吾告之,将召也。”已而见召,行至钜野,遇疾。使者临问慰赐,满百日,赐告下济州,伺疾少间,趋就道。已而疾病,以某年某月某日薨于济州,享年七十有七。赠兵部侍郎,葬于钜野大徐村。
呜呼!士患不逢时;时逢矣,患人主之不知;知矣而不及用者,命也。惟公履道纯正,生于多艰,而卒遇太平,以奋其身,又遭人主之知,尝用矣,而不暇于大用以殁。殁而无章焉,则其遂不见于后世乎!
(选自《欧阳修集》)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遭世多虞 虞:忧患 |
B.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 籍:登记 |
C.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 属:交付 |
D.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 悉:了解 |
A.阎公的祖上是依靠武艺显名于唐末乱世的,后来依靠战功获得爵位。阎公出生武将世家,却凭借学识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
B.在治理吴越之地的过程中,阎公了解越地风俗,顺应民心,以施恩感化为主,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取得很好的效果。 |
C.宋真宗即位后,向侍从询问阎公,后来又几次召见,在阎公生病时还派遣使者前去慰问,都体现了宋初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
D.欧阳修感慨:阎公出生乱世,后来虽然遇上太平盛世,但是无人赏识,没有受到重用就离世,死后也不被后世所知。 |
(1)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
(2)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
【小题4】根据文章第三段内容,概括吴越之地难以治理的原因。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为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沧州节度使卢彦威以愚为安陵主薄,丁忧解去。后游关中,刘季述幽昭宗于东内,愚以书说韩建,使图兴复,其言甚壮。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阳。举进士、宏词,为河南府参军。梁末帝时,拜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衡王友谅,末帝兄也,梁大臣李振等皆拜之,独愚长揖,末帝以责愚曰:“衡王肤拜之,卿独揖,可乎?”愚曰:“陛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坐言事件旨,罢为邓州观察判官。唐庄宗灭梁,愚朝京师,唐诸公卿素闻愚学古,重之,拜主客郎中、翰林学士。魏王继岌伐蜀,辟愚都统判官。蜀道阻险,议者以谓宜缓师以待变而进,招讨使郭崇韬以决于愚,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反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明宗即位,累迁兵部侍郎、承旨。任圆罢相,乃拜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愚为相,不治第宅,借延宾馆以居。愚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毡敞席,四壁萧然,明宗暖叹,命以供帐物赐之。潞王反,兵犯京师,憨帝夜出奔。明日,愚与冯道至端门,闻帝已出,而朱弘昭、冯誉皆已死,愚欲至中书候太后进止,道曰:“潞王已处处张榜招安,今即至矣,何可侯太后旨也?”乃相与出迎。废帝入立。是时,兵革方兴,天下多事,而愚为相,欲依古以创理,乃谱表颁唐六典示百司,使各举其职,州县贡士,作乡饮酒礼,时以其迂阔不用。愍帝即位,有意于治,数召学士,问以时事,而以愚为迂,未尝有所问。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饭僧尔!”以谓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民也。清泰二年,以疾卒
(欧阳修《新五代史·李愚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
B.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
C.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
D.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
A.丁忧,古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原则上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
B.宏词,又称“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时,尤其是唐后期,此科不仅经常举行,而且内容丰富,选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
C.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后来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掌制浩,常常能升为宰相。五代至两宋翰林学士承唐制。 |
D.中书,既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又可指中书省。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隶属中书省。 |
A.李愚好学善文。他曾经游学关中,还写信劝说韩建兴复李唐王朝大业,所写文章很有气概。 |
B.李愚刚毅正直,清廉俭朴。皇兄衡王人朝,他人都行跪拜礼,只有李愚作长揖。李愚为官不置房宅,做了宰相,还借馆骤居住。 |
C.李愚果断有远见。随魏王伐蜀时,很多人都认为蜀地险要,不可轻易进军;而李愚则认为应趁蜀地人少,急速攻击,一定会取得全胜。 |
D.李愚谨重好古。后唐时,受诸公卿推重。明宗时任宰相,想照古法治理国家,颁布了唐六典给各部门示范。 |
(1)陛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
(2)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日:“此粥饭僧尔!”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
B.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
C.“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
D.“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
A.含蓄隽永 |
B.豪放洒脱 |
C.简洁明快 |
D.深沉哀婉 |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尊前。
几番画角②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后文的“铁瓮”即指镇江城。②画角:古管乐器,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因外加彩绘,故名。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之,以警昏晓。③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称隐士的居处。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铁瓮城写到望海楼,一个“飞”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楼的高耸和凌空飞腾之势,富有动感。 |
B.颈联两句对比鲜明,蕴含色彩、远近、事物趋向等方面的对比,构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情趣的画面。 |
C.尾联以“忽忆”领起,由景及情,诗人由眼前的春风秋月之美景想到往日的赏心乐事,不禁茫然失落。 |
D.诗人立足“望海楼”,从仰视、俯瞰、远望等角度着笔,绘成多幅美好图画,也投射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