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雨晴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浮萍”“蛙声”“梅子”等意象来写季节变换,景如画,景有情。 |
B.首联第一句扣诗题“雨晴”,第二句以“蛙声”写出了雨后初晴的景物特点。 |
C.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作者以此来表达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
D.颈联中作者看似悠闲,但从“拄杖”“挑菜”“不见人”可看出实则孤寂落寞。 |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君之祖讳易简,以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其厅去。举进士中第,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迁大理评事。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
B.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
C.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
D.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
A.以深诮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 诮:讥讽 |
B.范文正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 设施:实施 |
C.乃以事中君 中:中伤 |
D.大涵肆于六经 涵肆:潜心竭力 |
A.犹可伸于地下 |
B.以文章有名 |
C.已而锁其厅去 |
D.所会客皆一时贤俊 |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
A.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
B.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
C.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
D.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
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
【小题7】本文开头写“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条概括杜氏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开篇即景抒情,从东流的江水入手,用“浪淘尽”把永不止息的江水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联系起来,为全词设置了一个广阔的时空背景。 |
B.“穿”“拍”“卷”等动词的使用侧面展示了赤壁壮观的景物特点,为下阕追怀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气氛。 |
C.“小乔初嫁了”一句以美人衬英雄,显示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与上文中的“风流人物”“豪杰”相照应。 |
D.作者借“多情”一句既抒发了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之情,也有感伤自己年华虚掷,未能一展抱负的意味。 |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晩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而读之 发:启封。 |
B.然而惠然见临 见:看见 |
C.而至者鲜焉 鲜:稀少。 |
D.世之欲假誉以为重 假:借助。 |
A.修学道而不至者 项王嗔目而叱之 |
B.终日不出于轩序 圣人不凝滞于物 |
C.学者有所溺焉尔 当其欣于所遇 |
D.又以励修之少进焉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应以道为先,主张文章应该积极追求道。 |
B.文章认为求学的人想着要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其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 |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学者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开篇意境雄阔,大江东去让人有“逝者如斯夫”的联想,把永不止息的江水与随岁月消逝的英雄相联系,通古今而观之,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感。 |
B.称周瑜为周郎,意在突出周瑜的俊逸风流,年纪虽轻但已建功立业,与“小乔初嫁”相呼应,也用以反衬自己华发早生、功业难成。 |
C.整首词虚实相生,从眼前写起,回溯到“从前”,又从“从前”回到眼前,眼前的人、景与“从前”的人、景构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构思巧妙。 |
D.词的下阅情感深沉,感慨于英雄风流已然逝去,叹息于自我理想落空,最后在江月永恒、江水长流中得到自我超脱。 |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① 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②。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②层霄:云气。【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斜卧绿杨桥,在鸟啼声中醒来,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晨春景,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 |
D.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①。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②,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禀白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②“吴画”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表达了作者对园圃的喜爱之情。 |
B.五六句转向写室内生活,诗人既有独处之乐,又有交友之乐。两者情趣不同,但恬淡闲适之情则一致。 |
C.“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乐趣,这句是倒装,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 |
D.末句写出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回忆和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厌恶和急于逃离的心情。 |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①。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①孤令:孤零。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
壶中九华诗
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此诗作于南迁途中。“云峰”一说庐山。《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
B.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
C.“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
D.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
将进酒·城下路
贺铸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①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②,初谓商山遗四老③。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④接武曳长裾⑤。高流⑥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⑦初不数刘伶?
[注]①浆:茶水。②六国:指秦末趁乱复起的齐、楚、燕、韩,赵、魏。三秦扫:指刘邦灭项羽,建立汉朝。③商山遗四老:又称“商山四皓”。西汉初立,他们四人隐居商山,不为汉臣,后来在名相张良的劝说下,入世辅佐太子刘盈。④“裂荷焚芰”,是指四皓应聘出山自毁高洁。⑤接武:犹言接踵。武:足迹。曳长裙:指依附于王侯权贵。⑥高流:这里指好饮酒的高洁名士。⑦“二豪”:指贵介公子、缙绅处士。【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写景,描绘了凄风冷露之中古人坟墓成耕田之景,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词人的黍离之悲。 |
B.函谷关时平则开,时乱则闭,对于这一现象词人用“开函关,掩函关”代指朝代的更替,写出了时间的悠长。 |
C.“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这一句是对商山遗四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他们表面恬淡,实则热衷权势的丑态。 |
D.本词虽怀古伤今,但所咏史事、人物的时间跨度很大,表现的是一种在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