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 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注:游梁赋客: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于梁园。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小题2】颈联两句乃全诗的警句,情理兼胜,解释这两句并写出其中蕴涵的哲理。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苏词上片融情写景,怀古抒情,下片赞扬周瑜伟业,抒发自我感慨。
B.辛词上片因景怀古伤今,缅怀古代英雄,表达对当时统治者不满;下片回顾历史教训,规劝韩侘胄切勿草率北伐。
C.这两首词尽管怀古的角度,写景的角度相同,但所抒之情不同。
D.苏词“穿”“拍”“卷”三个动词笔力飞动;辛词用典较多,恰切地表达了报国无路的郁愤之情。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彩。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中的“幽人”是指谁?他在词中是怎祥的形象?   
(2)试简要分析本词通过“孤鸿”这一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小题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小题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叶梦得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注)①故:依旧,仍然。②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
(1)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2)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小题1】词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小题2】上阕末句“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小题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天香 贺铸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①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②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③、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蛩(qióng):蟋蟀。②骎(qīn)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③ 东君:司春之神。
【小题1】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小题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意象丰富,描写了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展现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明净清幽的景象。
B.下阕重刻画词人形象。同为被贬黄州时所作,“杖藜徐步转斜阳”一句与《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及“山头斜照却相迎”两句所刻画形象相同。
C.最后两句中,“殷勤”一词,赋予雨人格化色彩,给词人在仕途失意之时一丝慰籍,同时也暗指诗人被世人遗忘的处境。这首小令意蕴丰富,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质朴自然,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素养。
D.全词以游赏时所见村景入笔,后点明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
【小题2】试从写景角度、修辞等方面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    )
A.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思之至深,以为文者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将归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这里称韩琦为太尉。
B.“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用法。
C.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
D.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干谒文,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的一封信,也是一篇著名的文论。文章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渴望拜见之意。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先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矣。
C.本文作者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闻。
D.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情急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字恳切,才华毕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俊奇伟。
B.颔联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C.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繁华不再,夕阳西沉,作者转而心情感伤,情感比较深沉。
【小题2】“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从多个角度写景,请具体赏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