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小题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意象丰富,描写了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展现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明净清幽的景象。
B.下阕重刻画词人形象。同为被贬黄州时所作,“杖藜徐步转斜阳”一句与《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及“山头斜照却相迎”两句所刻画形象相同。
C.最后两句中,“殷勤”一词,赋予雨人格化色彩,给词人在仕途失意之时一丝慰籍,同时也暗指诗人被世人遗忘的处境。这首小令意蕴丰富,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质朴自然,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素养。
D.全词以游赏时所见村景入笔,后点明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
【小题2】试从写景角度、修辞等方面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9-06 03:1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小题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与密州上元相互映衬。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
E. “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诗人借此抒发了仕途坎坷,远离富庶之地,被贬贫寒之地的愤懑之情。
【小题2】有人评价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小题。
纵笔三首①
苏 轼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祭灶,只鸡斗酒定腾吾。
(注)①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已64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小题1】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首首句写诗人处境寂寞,已成衰病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的白须申述衰老。
B.第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第二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都运用了借事抒情和细节描写。
C.第二首写因州里出现戴乌角巾的官员,父老争相观看,而诗人自己独处寂寞,在斜阳中数路人。
D.第三首先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儋州米贵,诗人半月只得饮酒度日,看似夸张,却是写实之笔。
E. 第三首“只鸡斗酒”用曹操祭桥玄之典写东邻必然会以祭品相饷,从一件具体小事侧面反映他与儋州人民感情的深厚。
【小题2】组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超旷闲逸”的心境,请结合内容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 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苏轼《方山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B.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C.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 一发得之/
D.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发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圆顶草屋,在文中指粗陋的住处。它有时指和尚或尼姑所居住的寺庙。
B.陈慥季常,是人的名和字。古代同时称人的名和字的时候,字跟在名的后面。
C.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公、侯、伯、子、男等五级。
D.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后来“河”字渐渐成为河流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颇有声望。他隐居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仰慕古代的朱家、郭解,向他们学习,乡间的侠士们都尊崇他。
B.方山子特立独行。他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都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
C.方山子鄙弃富贵。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家中园宅壮丽,田地很广,他却率领妻子儿女和奴婢,前往山中过艰苦的生活。
D.方山子今昔大异。他年轻时爱饮酒舞剑,用财如粪土,可以说是一个张狂的花花公子,年老后则安贫乐道,心性恬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