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初,邓艾之死,人皆冤之,而朝廷无为之辨者。及帝即位,议郎敦煌段灼上疏曰:“邓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三族之诛。艾性刚急,矜功伐善,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窃以为艾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正以刘禅初降,远郡未附,矫令承制,权安社稷。钟会有悖逆之心。畏艾威名,因其疑似,构成其事。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诚自知奉见先帝,必无当死之理也。会受诛之后,艾官属将吏,愚戆相聚,自共追艾,破坏槛车,解其囚执。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独受腹背之诛,岂不哀哉!陛下龙兴,阐弘大度,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使艾阖棺定谥,死无所恨,则天下徇名之士,思立功之臣,必投汤火,乐为陛下死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会帝问给事中樊建以诸葛亮之治蜀,曰:“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建稽首曰:“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帝笑曰:“卿言起我意。”乃以艾孙朗为郎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反逆之名 荷:背负 | B.矜功伐善 伐:夸耀 |
C.权安社稷 权:暂且 | D.必无当死之理也 当:应当 |
A.邓艾之死,人皆冤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C.谓可听艾归葬旧墓,还其田宅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D.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 皆以美于徐公 |
①矫令承制 ②艾被诏书,即遣强兵,束身就缚,不敢顾望 ③艾在困地,狼狈失据,未尝与腹心之人有平素之谋 ④帝善其言而未能从 ⑤朝廷无为之辨者 ⑥本屯田掌犊人,宠位已极,功名已成,七十老公,复何所求
A.②③ | B.①② | C.③⑤ | D.④⑥ |
A.邓艾情怀刚直、急躁,爱夸耀功劳,不能协调与同事的关系,因此朝廷上人们明知他是冤枉的,却没有人替他申辩。 |
B.刘禅刚投降的时候,怕边疆不服,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都服从邓艾的管理。 |
C.钟会和邓艾都想造反,却让邓艾一个人承受他们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 |
D.议郎敦煌人段灼的上疏终于打动皇帝,为邓艾平反。 |
(1)吾独不得如亮者而臣之乎?
(2)陛下知邓艾之冤而不能直,虽得亮,得无如冯唐之言乎!
(3)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4)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事南唐。李璟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榖攻自寿春,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榖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璟兵所焚,周兵多死。世宗东趋濠梁,以李重进为庐、寿都招讨使。璟亦遣其元帅齐王璟达等列砦紫金山下,为夹道以属城中。而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璟达不许,由是愤惋成疾。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砦,坏其夹道,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璟之守将,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璟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
世宗遣使吊祭,追封彭城郡王。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选自《新五代史•死节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 拒:抵御。 |
B.为夹道以属城中 属:交付。 |
C.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 示:告知。 |
D.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 赠:追封。 |
A.彦贞果败于正阳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谋与诸将出降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C.叹嗟久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D.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①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②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③重进与张永德两军相疑不协,仁赡屡请出战④仁赡独坚守,不可下⑤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⑥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A.周世宗攻打寿州时,虽采用了“炮舟”“竹龙”等新颖的战法,但由于刘仁赡指挥军队誓死守城,加之天气炎热,连日多雨,河水暴涨,最终只得奔赴濠梁。 |
B.李重进和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不和,正是彻底打败周的军队的有利时机,但李璟达一再不许出战,致使南唐错失了良机,刘仁赡因愤恨而生病。 |
C.“世乱识忠臣”,刘仁赡能杀子明“节”,就绝不可能临死变节,所以他的副使孙羽伪造他的信件投降,李璟不但不信,还给予了他“抗节无亏”的好评。 |
D.刘仁赡虽是南唐之臣,但他坚守节操为国而死,也赢得了周世宗的敬重。周世宗不仅派人吊祭他,还追封他为彭城郡王。 |
(1)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
(2)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
(3)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行香子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郊游。【小题1】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转换的过渡句。
上阕: 下阕:
【小题2】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
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
C.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
D.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
(3)词中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贺瑰,字光远,濮阳人也。曾祖延,以瑰贵,赠左监门上将军。祖华,赠左散骑常侍。父仲元,赠刑部尚书。瑰少倜傥,负雄勇之志,遇世乱入军,事郓州朱王宣为都指挥使。梁太祖攻朱瑾于兖州,宣遣瑰与何怀宝、柳存等以兵万人救兖州,瑰趋待宾馆,欲绝梁饷道。梁太祖略地至中都,得降卒,言瑰等兵趋待宾馆矣!以六壬占之,得“斩关”,以为吉,乃选精兵夜疾驰百里,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瑰窜于棘冢之上,大呼曰:“我是郓州都将贺瑰,愿就擒,幸勿伤也!”太祖闻之,驰骑至冢前,遂擒之。并获何怀宝及将吏数十人,徇于兖壁之下,悉命戮之,唯留瑰一人。瑰感太祖不杀,誓以身自效。天复中,预平青州王师范,以功授曹州刺史兼先锋都指挥使,加检校司空。天佑二年,与杨师厚从太祖平荆、襄,授荆南两使留后,未几,征还,为行营左厢步军都指挥使。末帝时,迁左龙虎统军,宣义军节度使。贞明二年,庆州叛,为李继陟所据,瑰以本官充西面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兼诸军都虞侯,与张筠破泾、风之众三万,下宁、衍二州。三年秋,庆州平。十二月,瑰以功授滑州宣义军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傅,加同平章事,寻授北面行营招讨使。四年春,晋人取杨刘城据之。八月,瑰与许州节度使谢彦章领大军营于濮州之行台村,对垒数月。一日,晋王以轻骑挑战,瑰与彦章发伏兵奋击,晋王仅以身免。先是,瑰与彦章不协,是岁冬十二月,复为诸军都虞侯未珪所构,瑰乃伏甲士,杀彦章及濮州刺史孟审澄、别将侯温裕等于军,以谋叛闻。是月,瑰与晋人大战子胡柳陂,晋人败绩,临阵斩晋将周阳五。申时,瑰军亦败。五年春正月,晋人城德胜。夹河为栅。四月,瑰率大军攻其南栅,以艨艟战舰其中流。晋人断我艨艟,济军以援南栅,瑰退,军于行台。寻以疾卒,时年六十二。诏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史》《旧五代史•梁史》,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雄勇之志 负:具有 |
B.幸勿伤也 幸:幸亏 |
C.徇于兖壁之下 徇:示众 |
D.寻以疾卒 寻:不久 |
A.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B.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C.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D.期先至待宾馆以逆瑰/而夜黑/兵失道/旦至钜野东/遇瑰兵/击之/瑰等大败 |
A.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隋代始分六部尚书,唐代确定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B.兖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区域之一,根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
C.六壬,指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是古人用阴阳五行进行占卜凶吉的方法之一,与太乙、通甲合称为三式。 |
D.天估,年号纪年法,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一个帝王只有一个年号。 |
A.贺瑰气概雄勇,光耀门楣。先侍奉朱宜担任都指挥使,后侍奉梁私下发誓以身相报,多次参与战争并颇有建树,其曾祖父贺延因其而尊贵。 |
B.贺瑰骁勇善战,深受器重。先后参与平定青州、荆州、庆州等战役,梁太祖授与他曹州刺史、行营左厢步军都指挥使、北面行营招讨使等职。 |
C.贺瑰讨晋无果,功过参半。晋人攻占了杨刘城,贺瑰虽有败晋王轻骑、斩晋将周阳五之功,随即有败绩,未击退来犯之敌,被迫退守行台。 |
D.贺瑰心胸狭隘,睚毗必报。其与谢彦章不和,受他人挑拨后就埋伏甲士,在军中杀害谢彦章以及孟审澄、侯温裕等人,诚报说他们谋反被诛。 |
(1)梁太祖略地至中都,得降卒,言瑰等兵趋待宾馆矣!
(2)申时,瑰军亦败。五年春正月,晋人城德胜,夹河为栅。
曹操将击乌桓①,诸将皆曰:“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②,又即绶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曹操定冀州,操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蓚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③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以为功,斩之。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注)①乌桓:我国古代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保乌桓山,因以为号。②无终:地名。③蹋顿:人名,乌桓首领。【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
B.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
C.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
D.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
A.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语义扩大,亦指平民百姓。 |
C.治严,指整理行装;汉代为避明帝刘庄讳,改“装”为“严”,后来沿用。 |
D.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书,也指礼聘与任命。 |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不同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能够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
B.曹操威名远播,招纳贤士。当初袁绍曾多次招纳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之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之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与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们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察觉到敌军阵营漏洞,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赦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
⑴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可破灭也。
⑵虽得之,天所佐也;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孤令:孤零。金渠:茶碾,金属所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月光映照,清亮晶莹。 |
C.词人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
D.词上阕主要写碾茶、煮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
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畿,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选自《新唐书·马燧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
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
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左迁表示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
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让敌将自愧不如。 |
(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宿九仙山①
苏轼
风流王谢②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
玉室金堂③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
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
(注)①这首诗是苏轼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杭州通判游赏九仙山、夜宿无量院时所作。九仙山相传是东晋葛洪、许迈等炼丹成仙之处。诗人于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②风流王谢:指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和孝武帝时的“风流宰相”谢安。③玉室金堂:指华美的道观,这里指佛寺无量院。【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九仙山的往昔。自从称得上是古代仙人式的风度翩翩的游山客王导、谢安逝世之后,名山空闻五百年,难有知音。 |
B.“桃花流水失秦人”一句引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九仙山景色虽如桃花源般清静幽美,却难以寻觅九仙的遗迹。 |
C.颈联中的“冷逼身”一笔兼写虚实二境。实者,“冷通身”是诗人梦中所感;虚者,诗人夜宿山上,深夜凉意传导入梦,梦中人便觉得“冷逼身”了。 |
D.“云峰缺处涌冰轮”一句诗人将月喻为冰轮,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一轮明月从云峰中跃出的奇丽景象。 |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敢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有删改)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不治章句 研究 | B.稍用其说 逐渐 |
C.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报告 | D.及间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褒贬、议论 |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
B.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秦汉置廷尉,掌刑辟。北齐设大理寺,历代至清皆相沿。 |
C.丁忧,指遭父母之丧。文中“丁母忧”指遭遇母亲去世。在古代遭遇父母去世一般要服三年丧期。有时由于朝廷需要也有提前结束服丧的,被称为“夺情”。 |
D.绯衣银鱼,指皇帝赐予的华美的服饰、贵重的银鱼类食物等,以显示皇帝的恩宠。 |
A.石曼卿的祖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
B.石曼卿年少时便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三次应试进士不中的人都补奉职。但石曼卿拒绝补奉职,一直没有就职。 |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等到元昊造反,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采用了他的主张。 |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重用他,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
(1)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2)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