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 白居易(772-846)
- 《秦中吟》
- 《长恨歌》
- 《琵琶行》(并序)
- 《钱塘湖春行》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落霜的草呈现苍苍之色,虫儿鸣声轻细。 |
B.第二句写村庄的南边、北边一片荒芜,人迹罕至。 |
C.第三句写独自出来,走到门前,望着野外的田地。 |
D.第四句写在明亮的月光下,荞麦花像雪一样洁白。 |
A.“苍苍”“切切”运用叠字着色摹声,营造秋夜凄清的气氛。 |
B.“独出”一句承上启下,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 |
C.“花如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荞麦花的形象特点。 |
D.诗歌表达了作者坚定地、迫切地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
与元九①书
白居易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②,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节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注]①元九:唐代诗人元稹,作者友人。②缌麻之亲:关系疏远的亲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识:记住 |
B.昼课赋,夜课书 课:学习 |
C.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时阙:时政缺失 |
D.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 图:希望 |
A.则知仆宿昔之缘 恐年岁之不吾与 |
B.每与人言 欲呼张良与俱去 |
C.何有志于诗者 开国何茫然 |
D.即其愚拙可知矣 其皆出于此乎 |
A.作者谈到自己刻苦学习、勤奋诗艺的成长经历时,既有工笔描写,又有简笔概述,读后令人感动。 |
B.作者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谈到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的进步观点。 |
C.因文学创作联系现实紧密,作者及其作品被很多人误解攻击,作者对此表示已生悔意并进行反省。 |
D.本文多对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平易流畅;叙议结合,感情抒发浓郁真挚,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色彩。 |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翁的特性,睡眠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颔联写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说明他珍惜生活,懂得享受。 |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反映了老年人年纪大而怕冷的特性,也写出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④。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④嚬,通“颦”,皱眉。【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
【小题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从繁华的长安来到偏僻的江州。 |
B.一个是满誉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曾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
C.一个善写诗,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琴,一个能欣赏,他们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
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的“幽愁暗恨”。 |
(1)《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能听到“___________”,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却“呕哑嘲哳难为听”。
(2)《庄子·逍遥游》指出,宋荣子虽然不图名利,但其思想仍然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限境地,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名利纷争,还不是真正的“无所待”。
(3)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两句,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战,表示自己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
白居易(唐)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④三川:指洛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
C.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 |
D.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交际天津桥的美景,对仗工整,通过衬托、用典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
(3)作者在“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句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 爇(ruò):焚烧。②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
B.“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
C.“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
D.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