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 白居易(772-846)
- 《秦中吟》
- 《长恨歌》
- 《琵琶行》(并序)
- 《钱塘湖春行》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有顺应双方性情的“金玉良缘”,有贾府家长包办,符合封建传统道德标准的“木石前盟”。 |
B.据传李白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其人,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诗圣杜甫也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C.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和“三别”,以饱蘸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
D.平易通俗、明白易懂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特点。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白诗的确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长篇章回体小说《红楼梦》。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最早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是《西游记》。 |
B.李白《蜀道难》属于古乐府旧体。“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
C.《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
D.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与其好友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并称“刘白”。他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
C.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词牌和词题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 |
D.柳永,字耆卿,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又人称“柳七”“柳三变”,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擅长写慢词,《八声甘州》简称“甘州”,本是唐边塞曲,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共八韵,故称“八声”。 |
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是中唐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是中唐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阴”“阳”构成的地名较多,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比如,汾阳就在汾河以南,江阴就在长江以北。 |
B.关于“三晋”“三楚”“三秦”的由来: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 |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中唐新乐府运动,合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作品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 |
D.《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编撰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他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到西晋武帝统一全国前后一百余年的历史故事。 |
下列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与同时代的白居易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人把他们两位与宋代的六位作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将韩愈列为“八大家之首”。 |
B.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C.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诗人。为与杜甫区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温庭筠(812-870),字飞卿,时号“温八叉”,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
D.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后主,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作品。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小题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
宴散
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小题1】全诗紧扣标题中的“散”字展开,请说说颔联是如何表现“散”的。【小题2】这是诗人晚年的一首闲适诗,请结合颈联的意象分析诗中的闲适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结合全诗简析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结合全诗简析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生”?总体来看,这些意象描写对全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鉴赏其抒情的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生”?总体来看,这些意象描写对全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鉴赏其抒情的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小题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作具体分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小题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