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 白居易(772-846)
- 《秦中吟》
- 《长恨歌》
- 《琵琶行》(并序)
- 《钱塘湖春行》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1)。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2)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1)悰:欢乐,乐趣。(2)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1)。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2)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1)悰:欢乐,乐趣。(2)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
D.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听琵琶,兼简①长孙司户②
白居易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③真珠钿撼铃。
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④。
如言都尉⑤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
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注]①简:书简,此处用作动词,写信,②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③写:倾泻。④醒醒:悲苦貌。⑤都尉:这里代指西汉名将李陵。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尾联中“迁客”指遭贬谪的官员,这里指诗人自己,诗人一听到琵琶演奏就愁肠欲断、不忍再听,只是因为自己身处被贬谪的境地。
【小题2】古人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妙在如音在耳、如奏在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音乐时就用了多种技法来增加效果。本诗与李诗相比,二者在描写音乐时所用技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春听琵琶,兼简①长孙司户②
白居易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③真珠钿撼铃。
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④。
如言都尉⑤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
迁客共君想劝谏,春肠易断不须听。
[注]①简:书简,此处用作动词,写信,②本诗写于作者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期。③写:倾泻。④醒醒:悲苦貌。⑤都尉:这里代指西汉名将李陵。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由本诗的题目可知,诗人是在春天里听奏琵琶,触动情怀,写下这首诗,并把它寄给长孙司户,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绪。 |
B.首联先不写琵琶演奏,而是从真珠玉铃发出的叮当清脆的声音写起,意在用它们美妙动听的声音与琵琶声做比。 |
C.颔联中“商风”是指秋风,琵琶弹奏的声音令诗人想到秋风吹动树木枝叶的飒飒响声,形象地写出了琵琶音调的悲凉。 |
D.颈联诗人由琵琶伤感的乐调联想到李陵深陷匈奴而思念京城和远嫁的王昭君厌弃边地的历史事实,进一步突出了乐调的悲切凄苦。 |
【小题2】古人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妙在如音在耳、如奏在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音乐时就用了多种技法来增加效果。本诗与李诗相比,二者在描写音乐时所用技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小题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隐忧。 |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
【小题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醉中留别杨六兄弟》①
白居易
春初携于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
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惜别
宋程公许
酒莫多斟且缓觞,停舟沙步更徜徉。
清江后夜长相忆,剩捻梅花诉断肠。
注: ①诗下原有题注“三月二十日别”。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白诗第三句表达了离别后无人可以共醉的伤感,突出了情深难别;而程诗“相忆”在末离别时,更见其难舍。
【小题2】两诗末句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诸简要分析。
《醉中留别杨六兄弟》①
白居易
春初携于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
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惜别
宋程公许
酒莫多斟且缓觞,停舟沙步更徜徉。
清江后夜长相忆,剩捻梅花诉断肠。
注: ①诗下原有题注“三月二十日别”。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白诗首句借叙事抒情,“春初”与“春深”相对,点明聚散时间,“散”与“携手”对比,突出了留别的主题。 |
B.同是写离别饮酒,两诗截然相反,白诗写饮酒至醉,程诗却写少斟慢饮,而惜别之情同样深切,可谓异曲同工。 |
C.“无日花间不醉狂”写诗人与朋友醉中观花,两人洒脱不羁的形象如在眼前,彼此意气相投,写出了相聚之欢乐。 |
D.程诗写停舟不发在沙滩上与友人一起漫步,“徜徉”既写出了二人意趣相投、情谊深厚,又透露出分别之前的伤感。 |
【小题2】两诗末句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诸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注解】罇、罍:盛酒器。九酝:美酒名。
【小题1】这首诗的前14句淋漓尽致描绘的“内臣行乐图”表现了内臣 和 的形象特点。
【小题2】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评论者说“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注解】罇、罍:盛酒器。九酝:美酒名。
【小题1】这首诗的前14句淋漓尽致描绘的“内臣行乐图”表现了内臣 和 的形象特点。
【小题2】对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评论者说“结句斗绝,有一落千丈之势”,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白墓①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②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③诗人多薄命,就中④沦落不过君。
【注】①李白墓: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在采石江边(在安徽省当涂县内)。李白墓即托此传说得名。②穷泉:黄泉,九泉。③但是:凡是,只要是。④就是:其中。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凭吊李白墓,怀古伤今,抚今追昔,既有对李白不平命运的哭诉,又有对自己人生旅程顺利的庆幸。
【小题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李白墓①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②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③诗人多薄命,就中④沦落不过君。
【注】①李白墓: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在采石江边(在安徽省当涂县内)。李白墓即托此传说得名。②穷泉:黄泉,九泉。③但是:凡是,只要是。④就是:其中。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绕田无限草连云”一句,描写了墓地周边青草丛生,田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了生机盎然的氛围。 |
B.颔联由眼前墓地的景象,联想到李白生前的辉煌,“可怜”“曾有”二词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同情和悲愤之情。 |
C.颈联“诗人多薄命”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历代诗人怀才难遇、命运多舛这一普遍现象的无限叹惋。 |
D.尾联借“渚草溪藻”来比喻李白过后诗坛暗淡、衰微、平庸的诗作,暗含对所处时代文坛凋散的批评,也从侧面赞颂了李白艺术才华的卓越。 |
【小题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杨柳岸,晓风残月。”游人漫步于河水边,将自己融入到一片清幽的早晨景色中,心旷神怡,久久不想离去。 |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江南的秋雨滋润着每一个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 |
C.“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与元九书(节选)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①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正直)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②,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③,辅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直;闲适者,思澹而辞迂缓。以质直合迂缓,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④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仆尝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⑤,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元九,即元稹,字微之。①域:水平。②时阙:时政的缺失。③广宸听:使开阔见闻④小通:做官顺利。⑤妍媸:美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2)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与元九书(节选)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①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正直)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②,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③,辅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直;闲适者,思澹而辞迂缓。以质直合迂缓,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④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仆尝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⑤,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元九,即元稹,字微之。①域:水平。②时阙:时政的缺失。③广宸听:使开阔见闻④小通:做官顺利。⑤妍媸:美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合为时而著 合:应当,应该。 |
B.小穷则以诗相勉 穷:失意,不得志。 |
C.己尚病,况他人乎 病:生病。 |
D.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罪:怪罪,谴责。 |
A.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对时事与治道多有关注而有所体会,白居易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诗文创作的基本看法。 |
B.白居易为实践他的诗歌理论而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喜爱,未能发挥效用,却已受打压、毁谤,他觉得真正理解和喜爱他的这些诗歌的人只有元稹。 |
C.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创作与社会政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
D.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长恨歌》就属于这类作品,不但白居易自己很重视这首诗,它也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
A.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B.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C.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D.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
(1)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2)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一)诗歌鉴赏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
(1)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2)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3)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小题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写“思家”的?试分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
(1)冬至:冬至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2)驿: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出差的官员中途歇息的地方。(3)远行人:指诗人自己。
【小题1】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诗人身处邯郸驿馆时恰逢冬至。 | B.第二句描写诗人孤灯下形影相吊的情状。 |
C.第三句写诗人对家中人深夜久坐的想象。 | D.末句主要写家人责怪远游之人不思还乡。 |
A.“影伴身”不直言孤单,却更显独处的寂寞。 | B.“想得”从对方着笔,转入虚写,耐人寻味。 |
C.此诗塑造了漂泊异乡却恬然自安的诗人形象。 | D.本诗抒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感情朴实真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