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小题2】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展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
[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太平盛世,蔡州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忆旧事”暗含了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C.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
D.本诗言近而旨远,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小题2】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注)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形容风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小题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颈联,说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①立沙际②,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①候吏:驿站管理者。②沙际:水边。
(1)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画面?
(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手法。
(3)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乐天

(唐)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下。
B.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C.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D.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小题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松滋渡望峡中

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②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③。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④外是荒台。

(注)①刘禹锡被贬出京期间,曾担任朗州司马、夔州刺史。多次往返均经松滋渡。这首诗是他821年赴菱州仕途中所写。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②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③秦灰:秦将白起攻楚时,曾火烧夷陵。④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洒在凌寒的梅花上,意境清冷。
B.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只见雪花飘扬,雪花化水奔涌而来。
C.“船从鸟道回”表面从“望”中着墨,实则以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
D.尾联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
【小题2】有评论说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诗,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①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②湖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①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②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二句看似用语平易,诗人看到雪景想到友人所在的洛阳也是洁白纯净的。
B.第三句用“遥想”,以此表明空间之远,但是二人的这份友谊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第五句中的“知”字,表明诗人内心的情感信念,他相信友人也在欣赏月下湖景。
D.最后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彼此牵挂的缕缕情思,情感随着皎洁月光绵延至千万里。
【小题2】本诗最突出的手法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歌分析该手法。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塞山怀古》写王璿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借古讽今,其弦外之音是嘲讽、警示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王气”也好,“铁锁”也罢,都挡不住国家统一的步伐。
B.《九日齐山登高》中,诗人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意在表明人事代谢自古皆然,而自己不会像齐景公那祥感伤流涕。全诗表达出诗人看淡仕途、笑傲人生的超然襟怀。
C.《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寓情于景,“芙蓉”“薜荔”喻指人格的美好、芳洁,“惊风”“密雨”暗指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诗人借此感慨仕途中风波险恶。
D.《长安晚秋》中,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移情于物,诗人目睹憔悴含愁的枯荷,不禁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菊花,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龙阳县歌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最后一句以景结情,写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表现了作者的意兴阑珊。
E.全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小题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平蔡州①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展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室承平时。

[注释]①唐玄宗天宝年间,被称为太平盛世,蔡州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元和十二年,李愬[sù]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言近而旨远,用笔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B.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C.“忆旧事”暗含了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D.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说明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
【小题2】填空:
(1)“官军入城人不知”是对李愬指挥才能和__________的赞美。
(2)“重见天室承平时”是对国家_______希望。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