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 刘禹锡(772-842)
- 《陋室铭》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小题1】诗中用哪些景象来描绘石头城的“寂寞”?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古今兴废、昔盛今衰的感慨。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小题1】诗中用哪些景象来描绘石头城的“寂寞”?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古今兴废、昔盛今衰的感慨。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①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②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他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有感于此,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②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③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最后两句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酬乐天咏老见示①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②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他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有感于此,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②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③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的前几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
B.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不顾虑衰老,但是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
C.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衰老的表现。 |
D.七到十句从另一个方面谈老也有老的长处,只要寄情山水,便可翛然自乐。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1)首联高唱入云,突兀劲挺。请赏析“天下”、“千秋”两个词语的妙处。(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
【小题3】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回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小题1】这首诗中哪两个情境形象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特征的?【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现镜中诗人的“颜状”;并说明为何会有如此“颜状”。
【小题3】诗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除对偶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秋词 行秋
(刘禹锡) (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 ,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
秋词 行秋
(刘禹锡) (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 ,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 (答出两点即可)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
答:历代文人抒“悲秋之情”,常借用的事物(景物)有: (答出两点即可)
(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小题3】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秋词 刘禹锡 秋思 张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洛阳城里见秋风,
我言秋日胜春朝。 欲作家书意万重。
晴空一鹤排云上, 复恐匆匆说不尽,
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题1】《秋词》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小题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小题3】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到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小题1】简要说明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小题2】简要分析“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的精妙。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到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小题1】简要说明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小题2】简要分析“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的精妙。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2】两诗都运用对比手法,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小题3】比较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小题1】比较两首诗在题材、主旨上的相同之处。【小题2】两诗都运用对比手法,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小题3】比较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2】诗歌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飞燕”这一意象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题1】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怎样的意蕴?【小题2】诗歌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飞燕”这一意象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对此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