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冶城,春秋时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郊;蔡洲:江中洲名,东晋陶侃、温峤曾起兵在此讨伐叛军;幕府,山名,东晋时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水漫冶城,暮阳斜照征虏亭,诗人在荒凉之景中巧妙的把盛衰变化早现出来,紧扣题意,吊古伤今之情流露自然。
B.颔联通过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的描写,表达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如旧,从而为下文议论感慨作准备。
C.颈联转入议论,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出历史兴亡的秘密,即“人事”才是历史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而非山川地形。
D.前两联以与六朝有关的历史景象,暗示千古兴亡之变迁。后两联在怀古的基础上抒发议论,发表感慨,进而揭示主旨。
【小题2】请结合诗歌内容,指出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①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夜咏怀①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岁夜咏怀》即是其一。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反常情,写自己多年来坎坷,不得意,即使新年来临也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B.颔联将“昔”与“今”,“同游者”与“有几多”进行对比,蕴含着对岁月无情的伤感。
C.颈联说自己闲居、自由自在,只一味想长寿;表面写自己的颓伤,实是饱含愤激。
D.此诗表面上写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实际上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出窦员外的新居在“街西”,这儿的景色优美,令人顿生闲适之意。
B.颔联写景由远及近:门外清净,一溪渠水绕屋而过;从墙头望去,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
C.颈联写了庭院之景:几株绿松,很多芍药,这些花木折射了主人的人生志趣。
D.尾联抒发了诗人对主人高雅情趣的赞美之情和结识主人的意外、惊喜之情。
【小题2】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②郢:今湖北荆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名贵,作者十分喜爱。
B.颔联写出作者看到竹鞭后心情非常激动,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小题2】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注释]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②洛城,即洛阳。创作本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③裛,通“浥”,沾湿。④嚬,通“颦”,皱眉。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
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
【小题2】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小题3】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②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③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太平盛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城头鼓角”四字未正面描写战事,而是从侧面来写,与首句共同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
C.“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揭示了百姓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D.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小题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刘禹锡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

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

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描写了傍晚潮城驿的一派静谧之景,点明环境.
B.“尘衣”杂乱尚未解下,眼前秋景已经引发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莲花凋落、秋菊承露的画面.
D.颈联“莲““英”分别承接“塘”“荣”,也为尾联抒情做铺垫.
【小题2】依据全诗,概括尾联“恨”、“愁”的原因。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抒情手法是__________,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_________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江陵沿流道中   刘禹锡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

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注)①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自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这首诗便是他赴任途中,行至江陵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作开篇富有民歌风味,提出江陵地理位置重要,为下文所叙人事埋下伏笔。
B.诗人看来,人们都专注于自己之事,渔父月下放歌打渔、商人关注天气变化。
C.枫叶放红时,秋光胜春光,与其诗“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相似之意。
D.本诗先叙写人事,后细摹景物,语言表达质朴明易,结构布局井然有序。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思?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