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晨兴寄乐天 

刘禹锡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

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冬日”交待了本诗创作的时间,“寄”表明本诗属唱和之作。
B.首联以动写静,用“晓禽动”“残点声”衬托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
C.颔联写挑落“红烬”,暗示天已亮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晨兴”。
D.尾联运用反问,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小题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②拳毛:蜷曲的马毛。③雕:猛禽。④眄(miǎn):斜视。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晒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感怀

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注释①此诗作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时。②湘南人:屈原于楚顷襄王时被流放在湘、沅流域。
【小题1】请分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①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②,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③。

[注]①微之,元稹的字,官至宰相;敦诗,崔群的字,官至吏部尚书;晦叔,崔玄亮的字,官至监察御史。三人相继谢世。②双绝句,白居易因伤三人而写的两首绝句。③闻琴:西晋名流嵇康临刑前鼓琴叹曰:“雅音于是绝矣!”时人莫不哀之。
【小题1】读此诗,让人想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此句的作者是_______。
【小题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为三位好友谢世写了此诗,寄给乐天,乐天见后因伤也写了双绝句给作者。
B.诗题中“三君子皆有深分”意为作者刘禹锡与三君子也有很深的情分。
C.颔联既表达世人对三位老友随时去世的惊怕,又用“空”字表达再多诗文都无法挽回的无奈。
D.尾联用“闻琴”之典,是作者借之表示自古至今亡友之恨是人皆有之的,但闻琴同情也罢,流泪也罢,都徒奈死者何!从而再次表示对三友的凭吊。
【小题3】谈谈你对本诗颈联的认识。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 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

(注)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汉代刘向曾有《杖铭》诗:“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
【小题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恬静优雅环境,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B.颈联借法酒清琴,形神兼备地刻画自己美好情操。
C.“浩然机已息”,作者于平静之语中表现旷达风度。
D.“几杖复何铭”,用反问直接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小题3】颔联“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颇有意味,请简要评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诗人被贬回京后不久再次被贬,同柳宗元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的情形。
B.诗人以自嘲的口气表达了忠而见弃的不满和名气不如友人的惭愧。
C.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D.诗人在结尾处设想别后与友人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意余言外,深稳绵渺。
【小题2】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骥

刘禹锡

⑴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枥也,上痹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窭,求沽于肆。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

⑵将剂矣,有裴氏子赢以求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尤工。睹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见于是也,今夫马之德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时用不说于常目。及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闲,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居无何,果以骥德闻。

⑶客有唁予以丧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马翘陆也,谓将蹄将啮,抵以挝策,不知其蹑□。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注]①矧:何况。
【小题1】文中空格处,应填入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乎 也 焉 耳B.者 也 焉  于
C.也 焉 耳 乎D.者 焉 也  于
【小题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小题3】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A.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得马、售马以及裴氏识马、养马的过程,抒发了内心的感触。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C.本文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以理服人的力量。
D.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无论是描写马还是人都很到位。
【小题4】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举例阐述。
【小题5】文中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类似相马之事是“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举例阐述。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小题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风凛冽貌。②拳毛:卷曲的毛发。

【小题1】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______”。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小题3】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闲”字,表现出作者谪居多年无所事事的闲散状态,表现出其随性而行的一面。
C.窦员外,喜欢在住处种植青松,栽培红药,由此可见,他志趣高雅,品行高洁。
D.尾联“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既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也表达出其闲适愉悦的心情。
E.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淡泊自适、不汲汲于名利的心态。
【小题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