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 刘禹锡(772-842)
- 《陋室铭》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④,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一起南下至衡阳,然后分别赴任,柳宗元赠诗给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所作诗的回答。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小题1】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的首联均将两人十几年来仕途起伏不定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
B.柳诗颔联突出“伏波故道”的“风烟”和“翁仲遗墟”的残破,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柳诗颈联强调自己因懒散粗疏招来非议,“休将”二字表现作者对自己博取“时名”的行为感到后悔。
D.刘诗颔联紧承首联,上句借西汉清名满天下的黄霸以自嘲,下句借柳下惠的故事表达自谦之意。【小题2】两首诗都表达了被贬时的心情,试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收到朋友赠送的壁州竹鞭,诗人借“鞭”咏人,借诗咏志,表达对朋友的酬谢。 |
B.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壁州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
C.颈联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的双关,把鞭与人联系在了一起。 |
D.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深沉。 |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
【小题2】(小题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小题1】下列对于这两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诗首句写出了江南草长、碧绿如茵的勃勃生机,所写景色极具轻柔婉丽明媚之美,与全诗的情感色彩迥异。 |
B.韦诗中“鸟空啼”的“空”意为“白白地”“徒然地”,从诗人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 |
C.刘诗中曾经的“六代竞豪华”、“万户千门”与而今的野草丛生、衰败不堪的景象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昔盛今衰的对比。 |
D.刘诗通过对陈后主因奢侈荒淫而亡国亡身的批判,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历史教训,并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 |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三首诗的作者中_______最小,却死的最早。 |
B.三首诗中_________ 是古体诗(答序号即可)。 |
C.三首诗中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的是__________ (答序号即可)。 |
D.三首诗中用了典故的是 ________(答序号即可)。 |
E.三首诗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是______(答序号即可)。 |
F.三首诗中写场面写得最好的是________(答序号即可)。 |
G.三首诗中全诗采用白描手法的是________(答序号即可)。 |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②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 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郢:今湖北荆州。【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珍贵,作者十分喜爱。 |
B.颔联写出作者打开信封后心情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
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
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
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
刘禹锡
洛阳秋日正凄凄,君去西秦更向西。
旧学三冬①今转富,曾伤六翻养初齐。
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②。
早识卧龙应有分,不妨从此蹑丹梯。③
(注)①旧学三冬: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十三岁学书,经过三个冬天的学习,文史方面足够用了。②碧鸡:传说中的神山名。在今四川省西昌市。③蹑丹梯:指立边功回朝拜君王。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有“青琐丹墀”之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的叠词“凄凄”既是送别时凄凉环境的写照,也寄寓了诗人的伤感情绪。 |
B.首联后句两个“西”字突出朋友目的地遥远,“更”字令人无限感叹,蕴含关切之意。 |
C.颔联写出了朋友的人生经历,既有对其饱学的称费,也有对其命运即将改变的劝慰。 |
D.颈联运用想象手法,写朋友到蜀地将见到神鸟与神山,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 |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小题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小题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1)安史之乱后,唐宪宗时期曾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公元821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2)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3)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小题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下”字渲染了西晋水军浩大威猛的声势,“收”字凸现了东吴一败涂地的景象。 |
B.颔联选取铁索沉江、降幡出城两个细节,形象而凝炼地再现了西晋灭吴的历史。 |
C.颈联中依旧的山形、寒冷的江水等景物,引发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无限感慨。 |
D.尾联写天下一统大势中的故垒芦荻、萧瑟秋风,隐含了诗人对唐朝国运衰微的忧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