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松滋渡望峡中

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②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③。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④外是荒台。

(注)①刘禹锡被贬出京期间,曾担任朗州司马、夔州刺史。多次往返均经松滋渡。这首诗是他821年赴菱州仕途中所写。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②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③秦灰:秦将白起攻楚时,曾火烧夷陵。④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洒在凌寒的梅花上,意境清冷。
B.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只见雪花飘扬,雪花化水奔涌而来。
C.“船从鸟道回”表面从“望”中着墨,实则以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
D.尾联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
【小题2】有评论说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诗,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04 01: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虽有过比较统一的局面,但此诗创作时又出现了割据局面,刘禹锡由菱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写了这首诗。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叙写史实,状摹实景,抒发诗人胸中真情。把史、景、情完美融合,营造出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之感。
B.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对比出一方势如破竹,另一方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C.“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东吴末帝孙皓虽命人铁索横江拦截晋船,但仍免不了立于石头上举白旗的结局。
D.“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的感慨。
E.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获之中,诗人四海为家,难免生漂泊之感。
【小题2】这是一首怀古诗,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与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濩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古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出诗人的落魄、衰老。
D.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小题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