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 刘禹锡(772-842)
- 《陋室铭》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杨柳枝 刘禹锡
其一 其二
炀帝行宫汴水滨, 扬子江头烟景迷,
数枝残柳不胜春。 隋家宫树拂金堤。
晚来风起花如雪, 嵯峨①犹有当时色,
飞入宫墙不见人。 半蘸②波中水鸟栖。
(注)①嵯峨:山势高峻。②蘸:浸入。
【小题1】赏析第一首诗“数枝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妙处。【小题2】历代评论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⑤。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有清誉。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⑤有所思:即《有所思》,古乐府篇名。【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丰富,有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有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有对当政者的不满,有对故乡思念的愁苦。 |
B.首联写被贬离开国家十载,始得奉召还朝;却又再次贬放远地,与同样再次被贬的友人分别在即。 |
C.颔联用典巧妙,以典明志,通过“事异”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以柳下惠三次遭贬黜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暗示他们都遭受了打击。 |
D.颈联“并”“尽”二字用得极为传神: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凄婉地传达出来了。 |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①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此处的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操。 |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
松滋渡望峡中①
唐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②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③。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④外是荒台。
注:①刘禹锡被贬出京期间,曾担任朗州司马、夔州刺史。多次往返均经松滋渡。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②梦渚:云梦泽中的小洲。③秦灰:秦将白起攻楚时,曾火烧夷陵。④永安宫:在白帝城内,为刘备托孤之所。【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作者站在松滋渡,眼前所见的是微微冷雨洒在凌寒的梅花上,意境清冷;第二句写作者望向无边的天际,只见雪花飘扬,雪花化水奔涌而来。 |
B.第五句“巴人泪应猿声落”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船客的哀愁。 |
C.第六句“船从鸟道回”则明从“望”字着墨,以船夫的艰辛和三峡的迂回曲折写百姓之苦。 |
D.尾联作者因遥望而生联想,由巫山十二峰和永安宫,想到巫山神女和刘备托孤。 |
堤上行①
刘禹锡
其一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檣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②满中流。
其二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③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注]①《堤上行》大约写于诗人被贬任夔州(巴蜀一带)刺史时。②幽轧:划桨声,③《桃叶》是乐府歌曲名,多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竹枝》是巴蜀民歌,多表达怨苦之情。【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旗、楼台、樯橹、傍晚争渡的人群、幽轧的船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 |
B.“争”和“急”两字,点出晚渡的特点,把人们急切的心理凝练地传达出来。 |
C.诗人在堤上远眺江南、江北,烟波渺茫,呈现在眼前的是美丽、迷蒙的夜景。 |
D.“水流”句写想象之景,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表现歌中“情”与“怨”的无限。 |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惜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边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看。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
B.颔联中,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侧面表现了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 |
D.尾联中的“君”指诗人自己,而“扶病”二字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小题1】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小题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鹫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继承了传统的“悲秋”主题,首句中的“悲”字奠定了全诗低沉的感情基调。 |
B.朔风劲吹、秋霜凛冽、道路遥艰、阴云密布,这是诗歌为老骥、鸷禽创设的环境。 |
C.“驰”和“拂”精于炼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骥扬蹄疾驰,鸯禽展翅迅飞的形象。 |
D.全诗描写和议论相结合,脉络清晰,尾联骨力雄健,感情激荡,饱含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