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收到朋友赠送的壁州竹鞭,诗人借“鞭”咏人,借诗咏志,表达对朋友的酬谢。
B.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壁州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C.颈联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的双关,把鞭与人联系在了一起。
D.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深沉。
【小题2】尾联写了什么内容,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04 09:44: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虽有过比较统一的局面,但此诗创作时又出现了割据局面,刘禹锡由菱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写了这首诗。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叙写史实,状摹实景,抒发诗人胸中真情。把史、景、情完美融合,营造出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之感。
B.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对比出一方势如破竹,另一方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C.“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东吴末帝孙皓虽命人铁索横江拦截晋船,但仍免不了立于石头上举白旗的结局。
D.“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的感慨。
E.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获之中,诗人四海为家,难免生漂泊之感。
【小题2】这是一首怀古诗,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与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小题1】【小题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台城》首句总写台城,综括六代。“豪华”之前,着一“竞”字,形象揭示六朝帝王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景。
B.《台城》第二句写“结绮”“临春”两座高楼,承接上文的“豪华”发出“事最奢”的议论,以点带面,引发读者联想六朝旧事。
C.《台城》第三句由上文的实写转入虚写,描写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的景象,与当年“万户千门”的豪华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D.《泊秦淮》是叙事说理的诗作。首句写景,先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引出“酒家”,为下文听歌作铺垫。
E. 《泊秦淮》中的两个“笼”字极其巧妙,将“烟”“水”“月”“沙”四种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意境优美的秦淮烟月图。
【小题3】【小题4】两首诗的内容大体相同,但表现主题的方式各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
②
,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
③
难吹。
濩落
④
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
⑤
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E. 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小题2】(小题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罢郡归洛阳闲居
刘禹锡
十年江海守,旦夕有归心。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①
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注】①东武吟:乐府楚调曲名,内容多感叹人生短暂、荣华易逝等,思想消极。此处借东武吟言世事变迁之大。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十年”极言在边疆为官年头之多,“旦夕”是说从早到晚,表明自己归心似箭,渴望离开边郡。
B.“西还”是指向西回到洛阳,在西还之日,诗人不禁发出了世事变迁之大的人生感叹。
C.“花间数杯酒”极富诗意地描写了诗人归隐之后悠闲中又带有几丝苦恼的生活,免不了要借酒浇愁。
D.“月下一张琴”意境优雅,生活闲适,十分形象地表现并照应了题目中的“闲居”二字。
E. 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用典、借物抒情、直抒胸臆、衬托等,有力地表现了隐居前后的生活场景。
【小题2】诗人归隐前后对待功名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①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
②
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③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与他同龄人白居易相聚在一起。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有感于此,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②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③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的前几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B.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都不顾虑衰老,但是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C.三到六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衰老的表现。
D.七到十句从另一个方面谈老也有老的长处,只要寄情山水,便可翛然自乐。
E. 最后两句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刘禹锡(772-842)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