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 杜甫(712-770)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③。
注释: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他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 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
(2)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
恨别(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③。
注释: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他当时任检校司徒,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
(1) 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
(2) 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
赏析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小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8.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
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其“诗骨”是 。
19.联系全诗,说说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诗意?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8.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
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
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其“诗骨”是 。
19.联系全诗,说说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诗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②原指晋人殷浩忧
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诗歌第二联,诗人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感情的?(4分)
(2)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主旨。(4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②原指晋人殷浩忧
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诗歌第二联,诗人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感情的?(4分)
(2)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主旨。(4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题1】《月夜忆舍弟》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5分)
【小题2】两首诗都是怀念兄弟的诗歌,根据你对两位作者生平的了解,说说这两首诗在感情上有什么差异?(6分)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题1】《月夜忆舍弟》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5分)
【小题2】两首诗都是怀念兄弟的诗歌,根据你对两位作者生平的了解,说说这两首诗在感情上有什么差异?(6分)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2分)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2分)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首联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2分)
(3)第三联的“他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往日”,一种解释为“来日”,你认为哪种解释好,为什么?(2分)
下列对《阁夜》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 |
B.诗歌颔联境界浑厚,言外有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军队提振士气的表现,星河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
C.诗歌颈联写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作者感伤时世、忧国忧民。 |
D.诗歌尾联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的自我慰藉之语。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小题1】本诗与《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小题1】“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景色?【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
【小题2】从诗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诗。
【小题2】从诗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本诗首联哪个词语提挈全篇旨意?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小题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分析。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 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作者时年49岁,寓居成都草堂。【小题1】本诗首联哪个词语提挈全篇旨意?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小题2】尾联两句,有人说是幸词,有人说是苦情。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