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 杜甫(712-770)
- 《新安吏》
- 《石壕吏》
- 《潼关吏》
-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都是七言律诗。 |
B.《祝福》选自《呐喊》,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
D.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
下列作家与他们的字、号、谥号、别称一一对应有误的一组是()
A.李白——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 |
B.杜甫——子美柳宗元——子厚苏轼——子瞻 |
C.范仲淹——文正陆游——放翁柳宗元——柳泉居士 |
D.陶渊明——五柳先生韩愈——昌黎先生李清照——易安居士 |
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
B.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
C.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 |
下列文学常识的判断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 |
B.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成为“长短句”。 |
C.李贺、李煜、李清照三位分别是我国唐代、南朝和北宋初期著名的诗人、词人。 |
D.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
阅读杜甫《绝句》,完成后面的小题。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小题1】诗中意象的色调是( )
【小题2】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情怀是( )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小题1】诗中意象的色调是( )
A.明丽 | B.昏黄 | C.鲜艳 | D.灰暗 |
A.烦躁颓丧 | B.兴高采烈 | C.安适欢悦 | D.无所追求 |
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课文选取的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
B.一、二两联,诗人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长存。 |
D.尾联作者直抒胸臆,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中,抒发了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婉之情,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后游
(唐)杜甫
寺①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②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小题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后游
(唐)杜甫
寺①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②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小题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 B.二联 | C.三联 | D.四联 |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
B.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
C.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
D.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来诘屈而拗口。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有顺应双方性情的“金玉良缘”,有贾府家长包办,符合封建传统道德标准的“木石前盟”。 |
B.据传李白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其人,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诗圣杜甫也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C.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和“三别”,以饱蘸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
D.平易通俗、明白易懂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特点。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白诗的确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 |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初唐后期,随着“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登上诗坛,唐诗突破了宫廷诗风的格局,体现了诗歌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特点。 |
B.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唐诗迎来了它的全盛时代。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 |
C.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杜甫称赞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自己却爱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D.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仁爱和忧患情感,因而被称为“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