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 高适(700-765)
- 《燕歌行》
- 《别董大》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C.《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它塑造了“守财奴”老葛朗台这一经典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
D.创作于三十年代的《边城》、《竹林的故事》均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其作者分别是沈从文、废名。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塞上闻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春夜闻笛②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梅花落》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②系诗人谪迁江淮时之作。
(1)第一首诗描写了“塞上”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两首诗中都含有“一夜”一词,请分析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塞上闻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
春夜闻笛②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①《梅花落》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②系诗人谪迁江淮时之作。
(1)第一首诗描写了“塞上”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两首诗中都含有“一夜”一词,请分析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小题1】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的?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这样悲伤。
【小题2】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小题1】诗歌首联是如何表现悲的?依据颔联谈谈诗人为何这样悲伤。
【小题2】诗歌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按内容分类,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和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 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 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按内容分类,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和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阅读唐代诗人高适《除夜作》,完成后面小题。
(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中写“寒灯”有何意义?(2)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高适的《蓟中作》,完成后面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小题1】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小题1】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述。
答: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派肃杀的气氛,交代了战争地形的特点。 |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通过严酷的事实的对比,反映了唐军中战士与将军的矛盾,暗示了唐军必败的原因。 |
C.“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衰败景象,烘托出残军败卒心境的凄凉。 |
D.“身当恩遇常轻敌”是说唐军主将蒙受皇帝的恩宠而委以重任,在这危急时刻,主将轻视敌人以缓解严峻形势。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③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②公元752年,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②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更:经历。
【小题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情感?请加以分析。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③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②公元752年,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②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更:经历。
【小题1】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望见之景,“满晴空”“胜画”不仅写出了色彩的明丽,也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
B.颔联写金城北楼的流水迅疾,比箭还快;城头弯月,形状如弓。喻象的选择,与边地的氛围暗合。 |
C.诗歌前面两联既描写了明丽宁静的边地风光,又描写了富于动态的急流,使整个画面摇曳生姿。 |
D.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怨”字表面上是羌笛的怨声,其实也是诗人的怨声。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小题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李益诗中的一个“尽”字,写出了将士对战争的怨恨和绵绵不尽的乡愁。
【小题2】这两首唐诗都是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塞上听吹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高适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小题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高适诗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为梅花飘落的视觉,从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的联想。 |
B.李益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
C.高适诗中的“牧马”“羌笛”“梅花”等意象传达了战场紧张压抑的气氛和将士的思乡之情。 |
D.高适诗中的一个“满”字,既隐含着全体将士的思乡之情,也洋溢着盛唐的豪情。 |
【小题2】这两首唐诗都是边塞诗,都写了征人思乡的内容,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