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 ②饧:饴糖。 ③发摘:揭发。【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当兴吾宗 (2)其俗颇质
(3)臣自分废黜 (4)聪令有闻者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儿有风骨 | B.称其不能理化 |
C.无复衣冠之望 | D.招致山东大儒 |
【小题4】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间 的心理状态。
【小题5】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A.贾宝玉声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偏激的思想既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生活情调,又表现了他虽然幼稚、却很执著的清高脱俗的意识。 |
B.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
C.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咏怀古迹》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D.《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在整个作品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高老头的悲剧促成了他性格的形成,其他人的故事也主要围绕他性格的形成而展开,如伏脱冷对拉斯蒂涅进行赤裸的教唆。 |
(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精神上的富足可以战胜物质上的贫乏。
(2)李白这《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行人在过清泥岭时手摸星辰,呼吸紧张的动人情节。
(3)《诗经 卫风 氓》通过“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先民们在选择婚期时的特殊做法。这一风俗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今人。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徽少与母居,尽力孝养。及长,好经史。性审慎,不妄交游。文帝与语,奇之,以徼为记室参军,兼府主簿。文帝察徼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大统初,进爵为侯,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先是,东阳王元荣为瓜州刺史,其女婿刘彦随焉。及荣死,瓜州首望表荣子康为刺史,彦遂杀康而取其位。属四方多难,朝廷不遑问罪,因授彦刺史。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日:“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①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竟来就读,递相谓日: “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
(节选自《北史·申徼传》)
【注】①杨震是东汉名臣,他到东莱任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他推荐的昌邑令王密深夜来访,以黄金十斤相赠,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 “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愧然而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
B.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
C.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
D.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 |
A.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将帅出征在外时办公的府署,因以帐幕搭建而成,故称之。有时也用以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 |
B.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如王侯将相。 |
C.秦及西汉时在宫门之内做事的郎官,称黄门郎或黄门侍郎,东汉开始又称给事黄门侍郎,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
D.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民族,这一民族生活在今甘肃、青海一带,隋唐时曾建立政权。“吐谷浑”中的“谷”不读gǔ,读yù。 |
A.申徽性情稳重谨慎,受到赞赏和重用。他不乱与人交往,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当记事参军和主簿;后发现他沉稳、周密,有度量,又让他做大行台郎中。 |
B.申徽不负重托,计捉刘彦。刘彦用卑鄙的手段获得瓜州刺史的官位,并欲叛逆,申徽受命秘密捉拿他,几次用计来迷惑他,最终把刘彦骗到宾馆,将其捉拿归案。 |
C.申徽为官勤勉,坚持不懈。他多年为官,历任多种职务,任职期间,公文无论大小,他都亲自审阅,公务无所拖延,官吏做不得坏事,即使位高权重,他仍坚持不懈。 |
D.申徽为官清廉,受到爱戴。当时,官员中有互相交往、互赠礼品的风气,而申徽却处污泥而不染,画了古代廉吏杨震的像放在卧室来警戒自己,离任时,很多人都为他送行。 |
(1)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
(2)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
(1)昆山玉碎凤凰叫, ________________。……女娲炼石补天处, ______。 (《李凭箜篌引》)
(2) 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________。(《蜀相》)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
(5)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易触发诗情。杜甫登高,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 之家;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李白登高,体验到“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的艰险,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 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松江独宿
唐•刘长卿①
洞庭初下叶,孤客不胜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②。
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
【注】①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又屡试不第,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方才中第,授长洲县尉。入仕后,他的遭遇反而更不幸,曾两遭贬谪。这首诗应作于第二次被贬谪后。②沧州: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小题1】诗歌的前两联写景,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赵嘏,江苏省淮安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
B.唐朝人喜欢自比为汉朝,诗中往往借用汉人事来比拟唐事以寄托诗人的赞赏或讽刺之情,此处“汉家宫阙”就是这种用法。 |
C.颈联中诗人目睹枯荷,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再看“篱菊”,定会忆起“采菊”之陶潜,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吧。 |
D.尾联中“鲈鱼正美”是一处用典,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与辛词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达的意思一致。 |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这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