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松江独宿
唐•刘长卿
洞庭初下叶,孤客不胜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
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
【注】①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又屡试不第,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方才中第,授长洲县尉。入仕后,他的遭遇反而更不幸,曾两遭贬谪。这首诗应作于第二次被贬谪后。②沧州: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小题1】诗歌的前两联写景,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24 08:48: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接字祖游,河东猗氏人,汶京兆尹尊十世孙也。父蔚,世修儒史之学。接幼丧父,哀毁过礼,乡亲皆叹曰:“王氏有子哉!”渤海刘原为河东太守,好奇,以旌才为务。同郡冯收试经为郎,七十余,荐接于原曰:“夫骍骝不总辔,则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随侯之掌。伏惟明府苞黄中之德,耀重离之明,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窃见处士王接,岐嶷俊异,十三而,居丧尽礼,学过目而知,义触类而长,斯玉铉之妙味,经世之徽猷也。不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原即礼命,接不受。原乃呼见曰:“君欲慕肥遁之高邪?”对曰:“接薄祜,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及母终,柴毁骨立,居墓次积年。备览众书,多出异义。性简率,不修俗操,乡里大族多不能善之,唯裴雅知焉。平阳太守柳澹、散骑侍郎裴遐、尚书仆射邓攸皆与接友善。出补都官从事。永宁初,举秀才。友人荥阳潘滔遗接书曰:“挚虞、卞玄仁并谓足下应和鼎味,可无以应秀才行。”接报书曰:“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孝一皆不试,接以为恨。荡阴之役,侍中嵇绍为乱兵所害,接议曰:“夫谋人之军,军败则死之;谋人之国,国危则亡之,古之道也。荡阴之役,百官奔北,唯嵇绍守职以遇不道,可谓臣矣,又可称痛矣。今山东方欲大举,宜明高节,以号令天下。依《春秋》褒三累之义,加绍致命之赏,则遐迩向风,莫敢不肃矣。”朝廷从之。及东海王越率诸侯讨颙,尚书令王堪统行台,上请接补尚书殿中郎,未至而卒,年三十九。

(选自《晋书·王接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B.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C.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D.今世道交丧将遂/剥乱而识智之士/钳口韬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其可救乎/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士”,文中是指善于自处、不求闻达之士,即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有时也指等待分配职位的未仕之人。
B.“孤”,这里指幼而丧父。古代常用“鳏寡孤独”这一词语,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独。
C.“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这里是指科举制中经过院试而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
D.“足下”属于称呼对方的敬辞,多用于朋友、同辈之间,古时也用于对上,而燕太子称荆轲为足下则是尊敬的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接自幼丧父,哀痛身毁表现得超过礼数,乡亲们都称赞王氏有个好儿子,河东太守刘原听说此事后也感到好奇。
B.冯收认为王接优秀异常,居丧期间竭尽礼数,学习过目不忘,义理能触类旁通,具备了治理世事的美德,所以特地向刘原推荐。
C.王接博览群书,常有与众不同的见解。生性简朴直率,不修习世俗推崇的操行,乡里大族很多人都不能好好对他,只有裴与他交好。
D.荡阴之战,百官奔逃,只有嵇绍忠于职守来抵御不道之寇,被乱兵杀害,王接提议对嵇绍加以褒赏,以示榜样,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接薄祜,少孤而无兄弟,母老疾笃,故无心为吏。
(2)是岁,三王义举,惠帝复阼,以国有大庆,天下秀孝一皆不试,接以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