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贺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伯父瑒,为世硕儒。琛幼,瑒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瑒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 瑒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粟以自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初,瑒于乡里聚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普通中,刺史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琛始出都,高祖闻其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迁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衡南坐,无貂;貂自琛始也。顷之,迁御史中丞,参礼仪事如先。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俄复为尚书左丞。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是时,高祖任职者,深害时政,琛遂启陈事条封奏曰:“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臣所以当食废飧,中宵而叹息也。辄言时事,列之于后。脱得听览,试加省鉴。如不允合,亮其憨愚。”书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琛曰:“但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见闻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欲茸,止取名字,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如是献替,莫不能言。”琛奉敕,但谢过而已,不复有指斥。太清二年,迁云骑将军,中军宣城王长史。侯景举兵袭京师,王移入台内,留琛与司马杨曒守东府。贼寻攻陷城,放兵杀害,琛被枪未至死,贼求得之,舆至阙下,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开城纳贼。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治之。明年,台城不守,琛逃归乡里。后遇疾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梁书·贺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
B.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
C.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
D.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
A.公车,古代官署名,专门用于接待传送官府公文的人和等待皇帝征召的人。 |
B.太清,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
C.贼,文中指造反的叛军。古代还常用“盗”“寇”“匪”指造反的叛军。 |
D.阙,帝王宫廷大门外两边的楼台,后常用“阙下”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 |
A.贺琛天资聪颖,精于经业。贺琛年幼时,伯父贺瑒教授他经学,他一听便能通晓义理。贺瑒去世后,那些跟随伯父学习经业的人又跟从贺琛学经业。 |
B.贺琛受到召见,得到器重。贺琛在京城显露才华,高祖在文德殿召见他,与他谈论得很高兴,将他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后又允许他出任尚书时穿貂皮衣。 |
C.贺琛主动进谏,受到斥责。当时高祖任用的官员,妨碍时政,贺琛于是上奏言事,结果受到高祖的当面斥责,贺琛只能认错,不敢再有指斥。 |
D.贺琛战场被俘,受挟持利用。侯景领兵袭击京城,贺琛受枪击未死,反贼寻找到他,用车把他载到宫殿前,让他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他们开城门。 |
(1)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
(2)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
南涧中题①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小题1】根据相关信息,推知本诗的作者是唐朝___________(人名)
【小题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
B.“回风”句写秋风阵阵如乐器般摇晃林影的参差和谐,诗人的兴致渐高。 |
C.后八句着重抒发诗人迁贬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
D.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宽心情。 |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注:愚溪,位于现湖南省永州境内。唐朝元和五年(810),柳宗元从永州城内迁居到溪旁。
【小题1】诗歌题目交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小题2】诗中三、四句承一、二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在《藏海诗话》中宋人吴可说:“‘惊字甚奇”,请分析一下这“惊”字的妙处。
【小题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的理解。
云安井自大江溯别派,凡三十里。近井十五里,澄清如镜,舟楫无虞。近江十五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溯。乾祐念商旅之劳,于汉城山上,结坛考召,追命群龙,凡一十四处,皆化为老人,应召而至。乾祐谕以滩波之险,害物劳人,使皆平之。一夕之间,风雷震击,一十四里,尽为平潭矣。唯一滩仍旧,龙亦不至。乾祐复严敕神吏追之。又三日,有一女子至焉。因责其不伏应召之意。女子曰:“某所以不来者,欲助天师广济物之功耳;且富商大贾,力皆有余,而佣力负运者,力皆不足。云安之贫民,自江口负财货至近井潭,以给衣食者众矣。今若轻舟利涉,平江无虞,即邑之贫民,无佣负之所,绝衣食之路,所困者多矣。余宁险滩波以赡佣负,不可利舟楫以安富商。所不至者,理在此也。”乾祐善其言,因使诸龙各复其故。风雷顷刻,而长滩如旧。唐天宝中,诏赴上京,恩遇隆厚。岁余还故山,寻得道而去。
(选自《酉阳杂俎》)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舟楫无虞__________
(2)乾祐复严敕神吏追之____________
(3)余宁险滩波以赡佣负____________
(4)寻得道而去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乾祐善其言”中“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佣力负运者,力皆不足 | B.不可利舟楫以安富商 |
C.诏赴上京,恩遇隆厚 |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B.盘盘焉,囷囷焉 |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且焉置土石 |
(1)乾祐谕以滩波之险,害物劳人,使皆平之。
(2)某所以不来者,欲助天师广济物之功耳;
【小题5】文中由神龙化身的女子对“不伏应召”作出的解释是什么?对此,你的意见是什么?
山鹧鸪词·苦竹岭头秋月辉(注)
李白
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注]此诗大约作于安禄山反叛之前,有人邀请李白入幕僚,李白去幽州以后,发现安禄山准备谋反,毅然回归江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秋月辉”点明这是秋月高挂的夜晚,“鹧鸪飞”写出了鹧鸪不安的情状。 |
B.三、四两句交代了鹧鸪惊飞不定的原因,表现出鹧鸪出嫁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
C.五、六两句写众鸟前来相劝,挽留,说在南方生活的禽鸟到了北方,多被北方的禽鸟欺侮。 |
D.全诗用故事敷陈开去,在禽鸟生活中加进了婚嫁,劝留的叙述,饶有风趣。 |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复杂的情况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幽思。 |
B.“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
C.本诗颔联写自己因为不才、多病而被明主弃用、故友疏远,表面上是一连串自责,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悱之情。 |
D.本诗颈联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出岁暮已至新春将临,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归隐南山的心情。 |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节选)
杜甫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②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观看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回忆起开元年间公孙大娘舞剑器时的场面,时隔五十年,有感世事巨变,诗人写了这首诗。②风尘澒(hòng)洞:指连年战乱,烽烟弥漫。③愁疾:深愁。【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使人想到先帝时政治清明、歌舞繁华的盛况。 |
B.第一联与第三联形成对比,折射出了历史的兴衰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
C.第四联写到诗人乐极哀来的情绪变化,以月衬之为结尾的抒情张本。 |
D.全诗写皇帝沉迷于歌舞,以致国运衰颓,诗人由此心忧,不知所往。 |
早冬
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一个“好”字,是诗人对“十月江南”的整体评价,传达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
B.诗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描写出了江南冬景毫无肃杀之气的特点。 |
C.颈联抓住了冬日的两种典型色彩“黄、白”,为画面增加了丰富的色调。 |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为自己终于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闲人、想醉就醉而开心。 |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徂:消逝【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口口。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景,画面变幻多姿,生动可感。 |
B.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对夜的感受。 |
C.诗中“竹”与“涓滴”“野”与“飞萤、水鸟”照应。 |
D.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景中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
甲文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救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乙文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 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王定保《唐摭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
B.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
C.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
D.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
A.对策,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后代也有以此取士。 |
B.及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会行冠礼,以示成年。故男子年满二十岁, 称为“及冠”。 |
C.左迁,降低官职。古代贵右贱左,因此将贬官称为“左迁”,将升官称为“右迁”。 |
D.衡庐,指衡山和庐山。两者都属于五岳,其他三岳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 |
A.王勃年少成名。他极有才华,六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做了官,还被沛王征召做署府修撰。 |
B.王勃因文生祸。他因开玩笑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而被高宗嫌恶,定为死罪,因为父亲求情才免于死罪。 |
C.王勃探亲逢盛事。王父受王勃连累被降职,王勃去看望父亲时恰巧遇到滕王阁举行盛会,在会上写下《滕王阁序》。 |
D.王勃才情出众。甲文和乙文都记叙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过程, 虽细节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王勃的非凡才情。 |
(1)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