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鉴赏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注:愚溪,位于现湖南省永州境内。唐朝元和五年(810),柳宗元从永州城内迁居到溪旁。

【小题1】诗歌题目交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小题2】诗中三、四句承一、二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在《藏海诗话》中宋人吴可说:“‘惊字甚奇”,请分析一下这“惊”字的妙处。
【小题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9 04:5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C.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D. 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一带。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后泛指京师。
B. 筑,原意是夯土的杵,这里指夯土。《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筑”即用此意。
C. 官理,即官治。这里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古人行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时要避讳。
D. 字,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弱冠礼时取字,女子16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郭橐驼之口,写“养树”写得简洁生动,用的是简笔,目的是为下文用繁笔写“养人”蓄势张本。有此铺垫,推出“养人”之术水到渠成。
B. 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生长的天性。对待树木,让它的根部舒展了,土壤培平、夯实了,就不必再过多地担心了。
C. 作者让种树人郭橐驼现身说法,意在通过种树来阐明治民之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暗寓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D. 作者柳宗元生当晚唐乱世,社会矛盾激化。这篇文章对“烦令扰民”的批判,既为统治者提出了告诫,也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封建论

(唐)柳宗元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曰:“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捕而迁之 掩:掩饰、掩盖
B.秦郡邑而    促:短促
C.而二姓陵替  陵替:衰败
D.以其人之视听 一:统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事然  今由与求
B.理平矣  告诉不许
C.魏承汉也  吾恐季孙
D.盖诸侯归殷者三千焉 猥微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封建制的诸侯,一定会想方设法使土地私有化,使老百姓有子女,使风俗适应民心,使那里的政治治理好,使施行教化变得容易:但作者还是否定了封建制。
B.前四段以周、秦、汉、唐在制度、措施上的得失证明,实行封建制必然危及朝廷,祸害百姓,而实行郡县制只要妥善控制军队,谨慎选用州县长官,便可长治久安。
C.本文以三个“或者曰”引出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分封制可以搞好政治、施行教化,分封制可以延长统治和分封制是圣人之言、不可更改这三种谬论逐一批驳。
D.作者抓住维护郡县制,还是恢复封建制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提出“势这样一个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篇,痛砭时弊,使文章立意新颖精警,极富针对性和战斗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朝 拜 而 不 道 夕 斥 之 矣 夕 受 而 不 法 朝 斥 之 矣 设 使 汉 室 尽 城 邑 而 侯 王 之 纵 令 其 乱 人 戚 之 而 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2)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③,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焉:兼词,于之。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独:副词,竟然。
C.得泉焉,又买居之   居:居住。
D.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   笼:包罗,囊括。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说明愚溪“见辱于愚”原因的的一组是 ( )
①嘉木异石错置 ②其流甚下 ③峻急多坻石 ④善鉴万类  ⑤幽邃浅狭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通篇写“愚”,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己被埋没受屈辱、不得志,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B.“愚溪”三易其名,称“冉溪”是以居者姓氏为之命名,称“染溪”是以溪水功用为之命名,作者称其为“愚溪”则是以居者性格特点为之命名。
C.宁武子在无路可走时佯愚,颜回整天听孔子讲学,从来不提相反的见解,貌似愚蠢,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
D.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和溪水的愚融为一体。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