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贺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伯父瑒,为世硕儒。琛幼,瑒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瑒异之,常曰:“此儿当以明经致贵。” 瑒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粟以自给。闲则习业,尤精《三礼》。初,瑒于乡里聚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普通中,刺史临川王辟为祭酒从事史。琛始出都,高祖闻其学术,召见文德殿,与语悦之,谓仆射徐勉曰:“琛殊有世业。”迁员外散骑常侍。旧尚书衡南坐,无貂;貂自琛始也。顷之,迁御史中丞,参礼仪事如先。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俄复为尚书左丞。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是时,高祖任职者,深害时政,琛遂启陈事条封奏曰:“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臣所以当食废飧,中宵而叹息也。辄言时事,列之于后。脱得听览,试加省鉴。如不允合,亮其憨愚。”书奏,高祖大怒,召主书于前,口授敕责琛曰:“但朕有天下四十余年,公车谠言,见闻听览,所陈之事,与卿不异。卿珥貂纡组,博问洽闻,不宜同于欲茸,止取名字,宣之行路。言‘我能上事,明言得失,恨朝廷之不能用。’如是献替,莫不能言。”琛奉敕,但谢过而已,不复有指斥。太清二年,迁云骑将军,中军宣城王长史。侯景举兵袭京师,王移入台内,留琛与司马杨曒守东府。寻攻陷城,放兵杀害,琛被枪未至死,贼求得之,舆至阙下,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开城纳贼。克等让之,涕泣而止,贼复舆送庄严寺疗治之。明年,台城不守,琛逃归乡里。后遇疾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梁书·贺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B.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C.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D.琛前后居职/凡郊庙诸仪/多所创定/每见高祖/与语常移晷刻/故省中为之语曰/上殿不下有贺雅/琛容止都雅/故时人呼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古代官署名,专门用于接待传送官府公文的人和等待皇帝征召的人。
B.太清,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C.贼,文中指造反的叛军。古代还常用“盗”“寇”“匪”指造反的叛军。
D.阙,帝王宫廷大门外两边的楼台,后常用“阙下”借指皇帝居处或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琛天资聪颖,精于经业。贺琛年幼时,伯父贺瑒教授他经学,他一听便能通晓义理。贺瑒去世后,那些跟随伯父学习经业的人又跟从贺琛学经业。
B.贺琛受到召见,得到器重。贺琛在京城显露才华,高祖在文德殿召见他,与他谈论得很高兴,将他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后又允许他出任尚书时穿貂皮衣。
C.贺琛主动进谏,受到斥责。当时高祖任用的官员,妨碍时政,贺琛于是上奏言事,结果受到高祖的当面斥责,贺琛只能认错,不敢再有指斥。
D.贺琛战场被俘,受挟持利用。侯景领兵袭击京城,贺琛受枪击未死,反贼寻找到他,用车把他载到宫殿前,让他求见仆射王克,领军朱异,劝他们开城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琛家产既丰,买主第为宅,为有司所奏,坐免官。
(2)臣荷拔擢之恩,曾不能效一职;居献纳之任,又不能荐一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9 03:4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仙琕,字灵敌,扶风眉人也。仙琕少以果敢闻,遭父忧,毁瘠过礼负土成坟手植松柏。起家郢州主簿,迁武骑常侍,为小将,随齐安陆王萧緬。缅卒,事明帝永元中,萧遥光、崔慧景乱,累有战功,以勋至前将军。出为龙骧将军、南汝阴、谯二郡太守会寿阳新陷,魏将王肃侵边,仙琕力战,以寡克众,魏人甚惮之,复以功迁宁朔将军、豫州刺史。

义师起,四方多响应,高祖使仙琕故人姚仲宾说之,仙琕于军斩仲宾以徇。义师至新林,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漕,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高祖劳之曰:“射钩斩祛,昔人弗忌。卿勿以戮使断运苟自绝也。”仙琕谢曰:“小人如失主,后主饲之,便复为用。”高祖笑而美之。俄而仙琕母卒,高祖知其贫,赙给甚厚。仙琕号泣,谓弟仲艾曰:“蒙大造之恩,未获上报。今复荷殊泽,当与尔以心力自效耳。”

天监四年,王师北讨,仙琕每战,勇冠三军。当其冲者,莫不摧破,与诸将论议,口未尝功。人问其故,仙琕曰:“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何功可论!”授辅国将军、宋安、安蛮二郡太守,迁南义阳太守累破山蛮,郡境清谧。以功封洭县伯,邑四百户,仍迁都督司州诸军事、司州刺史,辅国将军如故。俄进号贞威将军。

十年,朐山民杀琅邪太守刘断,以城降魏,诏假仙琕节,讨之。魏徐州刺史卢昶以众十余万赴焉。仙琕与战,累破之,昶遁走。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

初,仙琕幼名仙婢,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其在边境,常单身潜入敌庭,伺知壁垒村落险要处所,故战多克捷,士卒亦甘心为之用,高祖雅爱仗之。在州四年,卒。赠左卫将军,谥曰刚。

(《梁书∙卷七》)

注①“射钩斩祛”:是关于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典故,用来借代英明君主的不计前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仙琕于军斩仲宾以。 徇:示众
B.仙琕曰   谢:谢绝,拒绝
C.今复殊泽 荷:蒙受,受到
D.诏仙琕节,讨之    假:授予,给予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B.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C.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D.自为将及居州郡/能与士卒同劳逸/身衣不过布帛所居/无帏幕衾屏/行则饮食与厮养最下者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有起之于家而任官职之意。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本文中的“起家”就是此意。
B.“卿”可以指古代阶名,如“三公九卿”;也可以指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荀卿”;还可以用于君对臣的称谓和夫、朋友间的爱称。
C.“天监”是梁武帝的年号。年号除了用于纪年以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出现年号。
D.“谥”是古代君主等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他们的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谥号有表扬的,如“文”“武”等;有批评的,如“厉”“怀”等;也有同情的,如“悼”“幽”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仙琕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亲去世他表现出超出常礼的悲痛,亲自背土堆成坟墓,高祖派姚仲宾去劝他归顺自己,他将姚仲宾斩首。
B.马仙琕归降高祖,竭诚效力。都城失陷后马仙琕才放下武器投降,高祖抚慰他并在他母亲去世后赠送丧礼,让他大为感动,决意报答高祖。
C.马仙琕勇猛善战,谦逊内敛。天监四年,王师北伐,马仙琕征战沙场,颇有勇力,屡立战功,但在各位将领面前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勋。
D.马仙琕战功显赫,深得信任。在外征战时,常单身潜入敌境暗中了解敌人所处的悬崖峭壁、村庄及险要之地,所以常打胜仗,备受高祖器重。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仙琕犹持兵于江西,日钞运,建康城陷,仙琕号哭经宿,乃解兵归罪。
(2)仙琕纵兵乘之,魏众免者十一二,振旅还京师,迁太子左卫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藻,字靖艺,少立名行,志操清洁。齐水元初,释褐著作佐郎。天监元年,封西昌县侯,食邑五百户。出为持节、都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藻年未弱冠,集僚佐议,欲自击之。或陈不可,藻大怒,斩于阶侧。乃乘平肩舆,巡行贼垒。贼弓乱射,矢下如雨,从者举楯御箭,又命除之,由是人心大安。贼乃夜遁,藻命骑追之,斩首数千级,遂平之。进号信威将军。

征为太子中庶子。藻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辞,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纵有小文,成辄弃本。六年,为军师将军,与西丰侯正德北伐涡阳,辄班师,为有司所奏,免官削爵土。大通元年,迁侍中、中护军。时涡阳始降,乃以藻为使持节、北讨都督、征北大将军,镇于涡阳。高祖每叹曰:“子弟并如迦叶,吾复何忧。”迦叶,藻小名也。入为安左将军、尚书左仆射,藻固辞不就,诏不许。藻独处一室,床有膝痕,宗室衣冠,莫不楷则。常以爵禄太过,每思屏退,门庭闲寂,宾客罕通,太宗尤敬爱之。恒布衣蒲席,不食鲜禽,非在公庭,不听音乐。高祖每以此称之。侯景乱,藻遣长子或率兵入援。据京口,藻因感气疾,不自疗。或劝奔江北,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因不食累日。太清三年,薨,时年六十七。

《梁书•列传卷廿三》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特隆/既不能诛剪/逆城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B.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C.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D.藻曰/吾国之台铉/位任持隆/既不能诛剪逆贼/正当同死朝廷/安能投身异类/欲保余生/
【小题2】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亦称“解褐”,始任官职,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平肩舆:古门勺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山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藻智勇双全,置安危于不顾。焦僧护发动叛乱,他力排众议,到自己军营里巡视督战,最终稳定军心,平定了叛乱。
B.萧藻谦逊退让,不求闻达显名。他擅长作文赋,尤其爱好古体诗,平时不曾妄有所为,即使有小文章,一旦写成就会扔掉底稿。
C.萧藻身居高位经堂自我反省。他经常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爵位太高傣禄太多,就想隐退,与宾客们也少有往来。此举深得太宗敬重喜爱。
D.萧藻尽忠报国,誓言掷地有声。“侯景之乱”发生后,他镇守京口染疾,也不去治疗,有人劝他投降,为此,他几天没有吃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天下草创,边徼未安,州民焦僧护聚众数万,据郫、繁作乱。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母日丁贵嫔。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八年九月,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缕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太子美姿貌,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七年十一月,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高祖遣中书舍人顾协宣旨日:“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老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太子奉敕,乃进数合。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军北讨,京师谷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改常馔为小食。每霖雨积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有流离道路,密加振赐。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若死亡无可以敛者,为备棺槽。每闻远近百姓赋役勤苦,辄敛容色。常以户口未实,重于劳扰。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文选》三十卷。

(选自《梁书·昭明太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B.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C.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D.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可即强进饮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奠是东汉之后在宫殿设置酒食来奠祭佛祖释迦摩尼的一种典礼,南朝尤其兴盛。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C.加元服即行冠礼,按周制,男子二十岁加元服,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政,多提早行礼。
D.太乐,又名“大乐”,指古代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宴享等典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统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他三岁拜师学习,五岁遍诵五经,八岁通晓《孝经》,读书过目不忘;又极善赋诗,宴会出行活动可赋诗至十几韵。
B.萧统恭谨纯良,孝顺父母。他为生母侍疾,衣不解带,日夜伺候。生母去世下葬之后,他恸哭欲绝,水米不进,父皇宣旨劝慰,他才勉强进食。
C.萧统为人宽厚,体恤民情。他判案公平,尽可能宽恕他人,从未随便弹劾官吏,以仁德著称;又经常救助流离贫苦之家,担忧百姓赋役沉重不堪。
D.萧统雅好文学,性爱山水。东宫藏书丰富,才子云集,文学创作繁荣,他自己也著作丰赡;他在宫殿挖池筑山,经常与人游赏其中,却不纵情声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2)又出主衣绵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贫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七年十一月,母丁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小举,窃恐难合。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多伺候民间虚实,实善人从役,则抄盗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高祖优诏以喻焉。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中大通三年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谥曰昭明。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徽之民,闻丧皆恸哭。

(节选自《梁书·萧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B.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C.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D.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文中的“祖道”就是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B.朔旦 在中国古代,一月内的某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如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朔是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文中指月末的早晨。
C.加元服 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是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
D.乙巳 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同纪年法一样,60日一循环,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统出身显赫,却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病时,他朝夕侍疾,饮食俱废;燕居内殿,对父亲恭敬有加。
B.萧统生性聪慧,记忆惊人;酷爱文学,招纳有才学的人。他常常研读经典,与人商讨古今学问。
C.萧统严于律己,同情百姓。面对奢靡的社会风气,他衣食简朴;担忧百姓徭役繁重,他极力劝阻发丁。
D.萧统性情宽厚仁爱。面对官员的错误和在审理案件时,他都能指出其正误,赦免或从宽处理官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见文中划线处)
(2)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出自《王好战,请以战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此子必为王者师。”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遂曾为之师友。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为永嘉太守。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几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征为游击将军。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高祖诏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无所资。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 列传五十三》,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B.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C.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D.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
B.出,此处指由于升官到地方任职。在古代,类似的说法还有“谪”“放”“黜”“贬”等。
C.下车,文中是指官吏到任。“衡下车,治威严。”(《汉书 张衡传》)中的“下车”与此处同义。
D.践阼,践为履之意,阼指主人阶,意为走上主人阶位,特指皇帝登基。
【小题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述曾学有所成。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
B.范述曾能力出众。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明帝因此对他很是赞赏,特地下诏褒扬他。
C.范述曾深受器重。竟陵王把他称作“周舍”,太子左卫率沈约把他比作为汉武帝时期的贤臣汲黯。
D.范述曾乐善好施。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小题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2)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