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嗟人事常无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张说,曾任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封“燕国公”。与苏颐(封“许国公”)同为唐朝开元(713-741)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对矫正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有一定的贡献。【小题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地域的称代,照应了诗题中“幽州”一词。
【小题2】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的场景描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与该联最相似的一项是( )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C.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D.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小题1】文中的“三山”是指传说中海外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和 。
【小题2】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___________”二字。
【小题3】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
B.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
C.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
D.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
A.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
B.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
C.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
D.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
笼鹰词
柳宗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①然劲翮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砉然:拟声词。②清商:清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风”“严霜”使整个画面弥漫着肃杀之气,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
B.飞、击、翻、披、裂、断、掣、捎一连串刚劲有力的动作将鹰的矫健身影和豪迈气度写得铿然有声、砰然有力。 |
C.远近结合,描写鹰展翅俯冲、抓狐捕兔,又腾空而起,扶摇直上。以工笔写其神态,吞咀猎物后傲然挺立,雄视四方,笔酣墨饱,气足神完。 |
D.“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 |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自 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 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中又何人。
【小题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_____诗,且都是以___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
【小题2】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至今日。极具讽刺意味。 |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
C.《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
D.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
蝜蝂传
柳宗元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小题1】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一篇柳宗元写的文章,题目是《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者 |
B.背愈重 其背甚涩 |
C.人或怜之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
D.虽困剧不已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 |
A.“卬其首负之”中的“卬”是通假字,通“昂”。 |
B.蝜蝂小虫的背很光滑,因此堆上东西不易散落。 |
C.文章第一段主要赞扬了蝜蝂小虫不怕困难,执著攀登的精神。 |
D.有些官员被罢了官,有的官员被贬,最后得了重病,一蹶不振。 |
E.“以厚其室”的“厚”、“日思高其位”的“高”,“大其禄”的“大”都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
《蝜蝂传》第一部分抓住蝜蝂 , (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了腐败官僚的 (用原文回答)的特点。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诗。【小题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里闻寒水”,以声衬静,渲染山村的萧索冷落。 |
B.“边烽不过秦”,表达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
C.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谋篇布局,境界幽深奇异。 |
D.语言平实,有别于作者工于炼字的“苦吟”风格。 |
送杨少尹序①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注:①杨少尹,山西人。他辞官返乡时,韩愈写此文赠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B.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C.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D.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
A.于时公卿设供张 供张:亦作“供帐”,指帷帐、饮食等 |
B.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 张大:广泛宣扬 |
C.白以为其都少尹 白:禀告,报告 |
D.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属:委托,交付 |
A.祖道:出行前在道旁祭祀路神,并饮宴饯行。 |
B.国子:国子监,是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
C.忝:谦辞,愧,有愧于。如“忝列门墙”,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
D.冠:古人十八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因体犹未壮,又称“弱冠”。 |
例句:其在斯人欤?
A.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C.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A.第一段写汉代二疏年老辞位的典故,作者突出了两点:一是年老及时告退,二是其行动得到人们称道。处处为后文对照设伏。 |
B.第二段从杨少尹与二疏相同的角度,肯定他年满七十主动求归。同时批评了“今人比不上古人”这个当时颇为流行的观点。 |
C.第三段中丞相和京师的诗友“为歌诗以劝之”“和之”的举动,表明他们了解杨君的志趣和此行的意义,是杨君真正的知音。 |
D.第四段写杨君不被“以官为家”的思想所束缚,赞扬了他的清风高节,“贤于世之贪爵慕禄者远矣”,意在张扬其事,以振古风。 |
(1)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2)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