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幽州新岁作

[唐]张说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

共嗟人事常无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注]张说,曾任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封“燕国公”。与苏颐(封“许国公”)同为唐朝开元(713-741)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对矫正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有一定的贡献。
【小题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地域的称代,照应了诗题中“幽州”一词。
【小题2】颈联“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的场景描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与该联最相似的一项是(   )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B.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C.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D.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小题3】诗中写到“且喜年华去复来”,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喜”一字的情感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2-06 01: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父濯,扬州秀才,早卒。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湣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湣孙饥寒不足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

湣孙少好学,有清才,随伯父淘为吴郡,拥弊衣读书,足不踰户。其从兄顗以出游,要湣孙,湣孙辄称疾不动。叔父淑雅重之,语子弟曰:“我门不乏贤,湣孙必当复为三公。”蚤以操行见知,宋孝武即位,稍迁尚书吏部郎。太宗泰始元年,转司徒左长史。明帝临崩,粲与褚彦回、刘勔并受顾命,加班剑二十人,给鼓吹一部。元徽元年,丁母忧,葬竟,摄令亲职,加卫将军,不受。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为逆,粲扶曳入殿,诏加兵自随,府置佐吏。时兵难危急,贼已至南掖门,诸将意沮,咸莫能奋。粲慷慨谓诸将帅曰:“寇贼已逼,而众情离沮。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因命左右被马,辞色哀壮。于是陈显达等感激出战,贼即平殄。事宁,授中书监,即本号开府,领司徒。以扬州解为府,固不肯移。三年,徙尚书令,卫军,开府如故,并固辞。加侍中,进爵为侯,又不受。

时齐王方革命,粲自以身受顾托,不欲事二姓,密有异图。粲谋克日矫太后令,使韫、伯兴率宿卫兵攻齐王于朝堂,黄回率军来应,秉、侯伯等并赴石头,事泄,齐王遣军主戴僧静向石头诛之,资仓门得入。时粲与秉等列兵登东门,僧静分兵攻府西门。秉与儿逾城出。粲还坐,列烛自照,谓其子最曰:“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僧静挺身暗往,奋刀欲斩。子最觉有异,以身翼卫粲,大叫乞先死,兵士人人莫不陨涕。粲曰:“我不失忠臣,汝不失孝子。”仍求笔作啓云:“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垄,永就山丘。”僧静乃并斩之。粲死时,年五十八。

(选自《南史》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湣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湣孙饥寒不足/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
B.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湣/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湣孙饥寒不足/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
C.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湣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湣孙饥寒不足/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
D.祖母哀其幼孤/名之曰湣孙/伯叔并当世荣显/而湣孙饥寒不足/母琅琊王氏/太尉长史诞之女也/躬事绩纺/以供朝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指同祖伯叔之子中年龄比自己大的,即堂兄;“从”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B.三公是古代三个比宰相地位更高的官职的合称,六朝时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C.丁忧原指遭逢父母丧事,后多指官员离职为父母守制,父故叫丁父忧,母故叫丁母忧。
D.革命原指变革天命,更替朝代,后泛指重大革新,不限于政治。文中指的是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粲幼时家贫,读书勤勉刻苦。他年幼丧父,常饥寒不足,跟随伯父到吴郡后,仍裹着破衣读书,足不出户。
B.袁粲处变不惊,临危力挽狂澜。桂阳王休范叛乱,众将颓然,袁粲慷慨陈辞,鼓舞将士振奋出战,平灭叛军。
C.袁粲淡泊名利,不贪高官厚禄。他虽才德出众,平贼有功,深受皇帝赏识,面对加官进爵,却多次拒绝不受。
D.袁粲忠义有节,不忘旧主嘱托。齐王篡位夺国,袁粲念及先帝嘱托,不愿侍奉二主,于是假传谕令,引兵攻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子受先帝顾托,本以死报,今日当与褚护军同死社稷!
(2)子最觉有异,以身翼卫粲,大叫乞先死。兵士人人莫不陨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伯父2喜,吴吏部尚书。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丧,以孝闻。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辟为祭酒,寻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疾不拜。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明帝即位,转光禄勋,迁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加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壸为领军将军。以平钱凤功,进爵江陵伯。帝不豫,晔与王导、壸、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遗诏曰:“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成帝践阼,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百人,常侍如故。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峻平,加卫将军。给千兵百骑,以勋进爵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咸和中,求归乡里拜坟墓。有司奏,旧制假六十日。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驳曰:“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愚谓宜还自还,不须制日。”帝从之,晔因归。以疾卒,时年七十四。
  (节选自《晋书·卷七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B.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C.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D.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物,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C.诏书是古代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遗诏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
D.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作阶,践祚就是封建帝王在重大日子登上阼阶主持祭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晔早年有良好名声。先获察孝廉,后被镇东将军司马睿召为祭酒,因讨伐华轶被封为平望亭侯。
B.陆晔作为江南士族名士,德高望重。历任东晋元、明、成三朝,见证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为成帝托孤重臣之一。
C.陆晔才干超群,深受皇帝信任。与王导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被加职散骑常侍、录尚书事。
D.陆晔举动方正。不因苏峻等人的凶暴行为而动摇变节;而苏峻亦因陆晔在江南有很高名望而不敢加害,而让他留守建康留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
(2)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随从梁武帝。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请。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拔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常山王元昭等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韦放曰:“贼锋必是轻锐,战捷不足为功;如不利,沮我军势,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须挫其气,必无不败之理。”于是与麾下五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还共诸将连营西进,据涡阳城,与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陷其四垒。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诏以涡阳之地置西徐州。众军乘胜前顿城父。武帝嘉焉,手诏慰勉之。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攻下楚州,执刺史桓和。景仍进军淮上,庆之破之。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州人李异等八百人表求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卒,谥曰武。
(选自《南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B.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C.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D.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退庆之/杖节军门/曰/须虏围合/然后与战/若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麾,指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麾下”意为将帅的旗帜之下,后引申为部下,或是将帅的谦称。
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汉武帝始置,“刺”有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
C.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D.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如《史记》中就有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庆之深谙用兵之道,北魏来犯,韦放认为不宜出战,陈庆之则认为北魏军远道而来早已疲惫不堪,这正是挫伤他们锐气的好时机。
B.陈庆之擅长心理战术,他把被杀的北魏军俘虏的左耳陈列在城前,并鸣鼓呐喊,敌军溃败。
C.陈庆之体恤百姓,他担任南北司二州刺史时,解散镇守义阳的士兵,停止水陆运输,使江湘地区各州郡得以休养生息。
D.因为陈庆之善于用兵,屡打胜仗,所以豫州百姓上表要求为陈庆之树碑来称颂其功德,朝廷下令同意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性好棋,每从夜至旦不辍,等辈皆寐,唯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2)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振给,多所全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