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雄,十五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而曳之,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二十一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去于庭中,直上有木三十余尺,鼓翅哀鸣,飞而栖其树颠。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畏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里东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必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焉者。客鸡义勇超群,群皆妒焉,尚不与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取材于李翱《李文公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貌若群     营:迷惑
B.而颈喔咿   延:伸长
C.义而焉者   介:独特
D.尚不与焉   俦:做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又狎人   胡为遑遑欲何之
B.既来皆恶截冠雄鸡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孰能讥之乎 一曰见食命侣
D.客鸡义勇超群 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已而竞还啄其粟——赶走(它)之后争着回来啄食那些粟米
B.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难道不受它的好处就可以背叛它的情义吗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
D.昔日亦犹是焉——以前也是这样的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截冠雄鸡因外形独特而招人喜爱,受到群鸡的妒忌,不愿与它同食。
B.截冠雄鸡虽然勇猛好斗,但势单力孤斗不过群鸡,总是被群鸡孤立。
C.虽然被群鸡孤立,但截冠雄鸡在见到食物后还是招呼同伴一起享用。
D.作者由截冠雄鸡的遭遇联想到人世间一些类似的事情不禁发出感叹。
【小题5】作者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鉴于世之人”,意思是“可以给世人提供借鉴”。你认为世人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针对吐蕃的觊觎,义正辞严,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全诗即景抒怀,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小题2】同样是登高临远,杜甫的这首诗与他的《登高》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无论,不分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很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3】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在战乱时期要跟和平时期一样,即使居穷困之境仍要注重道德修养。
B.颔联以干戈不断与常修礼乐作对比,表达了对弟侄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的同情。
C.绿竹影摇映书案,泉声淙淙入砚池,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书堂清雅的环境。
D.本诗语言通俗浅近,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刻画出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小题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卷七十列传第六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    善:友好。
B.远本倜傥,轻侠 尚:崇尚。
C.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之 多:称赞。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人尤穷者充其租调。
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远尽心绥理,复着名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池春雁(其一)

杜甫

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

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

两雁

陆游

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

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

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

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
【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
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
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
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
【小题2】比较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首诗中雁对“谋稻粱”的态度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解说。
②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前浦,波澜远空。

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

【小题1】本诗属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有首联、颔联、_________、尾联组成。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湘”、“九派”极言荆楚大地河流纵横、水势浩淼,为“汉江”勾勒出雄浑壮阔的背景。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间。
C.全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大气磅礴、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D.诗中表达了对襄阳风物的喜爱,流露出遁世隐逸的消极情绪。
【小题3】简析第3联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①罗含:《晋书·罗含传》载:“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菊花那淡雅的风姿;“融融”运用“通感”,“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
B.第二联用典写菊花之美:写色说成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写香说成与罗含宅中的菊花一样,这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
C.第四联阐述菊花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金酒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表明想通过捷径摆脱地位卑下的现状。
D.这首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引典自然,突出的特点是物我交融,自然而然,毫晦涩之感。
【小题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屯①北崦②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①东屯: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②崦:山。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不忍久看而回首。
【小题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