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雄,十五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而曳之,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二十一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去于庭中,直上有木三十余尺,鼓翅哀鸣,飞而栖其树颠。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畏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里东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必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焉者。客鸡义勇超群,群皆妒焉,尚不与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取材于李翱《李文公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貌若群     营:迷惑
B.而颈喔咿   延:伸长
C.义而焉者   介:独特
D.尚不与焉   俦:做伴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又狎人   胡为遑遑欲何之
B.既来皆恶截冠雄鸡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孰能讥之乎 一曰见食命侣
D.客鸡义勇超群 师不必贤弟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已而竞还啄其粟——赶走(它)之后争着回来啄食那些粟米
B.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难道不受它的好处就可以背叛它的情义吗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单独(和它)较量的
D.昔日亦犹是焉——以前也是这样的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截冠雄鸡因外形独特而招人喜爱,受到群鸡的妒忌,不愿与它同食。
B.截冠雄鸡虽然勇猛好斗,但势单力孤斗不过群鸡,总是被群鸡孤立。
C.虽然被群鸡孤立,但截冠雄鸡在见到食物后还是招呼同伴一起享用。
D.作者由截冠雄鸡的遭遇联想到人世间一些类似的事情不禁发出感叹。
【小题5】作者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鉴于世之人”,意思是“可以给世人提供借鉴”。你认为世人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6:44: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永安中,随军征讨,以功除荡寇将军,累迁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尝读书见吾丘子,遂归侍养。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太祖平河东,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深归葬其父,负土成坟。大统十五年,行下邽县事。
太祖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以深为博士。深经学通赡,每解书,尝多引汉、魏以来诸家义而说之。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樊生讲书多门户,不可解。”然儒者推其博物。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六官建,拜太学助教。建德元年,表乞骸骨,诏许之。朝廷有疑义,常召问焉。后以疾卒。
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并行于世。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注)①吾丘子,即丘吾子,春秋时孝子。②长史:古代职官名,将军的属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B.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C.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D.性好学/老而不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后除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已长大成人。
B.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C.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深经历坎坷,侍亲至孝。他在避难时,宁愿自己挨饿,也要送食物给继母;平乱后,他归乡负土筑坟葬父。
B.樊深一生好学,至老不渝。年轻时,他负书出门拜师,孜孜不倦地讲习《五经》;年老时,仍书不离身,分秒必争,不懈学习。
C.樊深学识渊博,但不被认可。他解说经书,常常广征旁引汉、魏以来诸家学说,学生不能领悟,人们都在背后讥讽他。
D.樊深精通经学,涉猎广泛。他撰写了诸多解经著作,流行于世,也对史学、文字学、阴阳学等领域有所了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2)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日:“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碑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碑。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日:“公伤矣!且还营。”永日:“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日:“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小题1】以下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南奔    寻:不久
B.洪仲深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C.自将马步千人,南仙碑 逆:背对
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   听:允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永发愤读书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B.永量吴、楚兵好斫营事    引以为流觞曲水
C.深沟固垒,然后图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公伤矣!还营。     彼奚适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