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无论,不分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很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3】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8:5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龙宫滩①
唐韩愈
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郴口②又赠(其一)
唐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③,终日思归此日归。
注①龙宫滩:在今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公元803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省阳山县令;公元805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这两首诗均为遇赦北归途中所作。②郴口:在今湖南省郴州市,是当地黄水、来水两条河的交汇处。③张公子:即张署。韩愈与张署曾在朝同为监察御史,同被贬官,同遇大赦,两人友谊深厚。韩愈这首《郴口又赠》,就是写给张署的。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前一首诗的开头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阳溪之水。“浩浩”“汤汤”写水势的浩大,“抑更扬”则写水声的时高时低。
B.前一首诗的第三、四句,在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一“疑”一“似”,一否定一肯定,把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得真切自然。
C.前一首诗的第五、六句转向写人事。夜宿江滩,连灯光也带着水汽;临近天亮,夜雨送来了一阵阵的寒凉。
D.后一首诗以写景开篇。来到郴口,只见江的两岸一座座山峰如剑,直指天宇,而江流水势平缓,江面平静如镜。
E. 后一首诗中“扁舟斗转疾于飞”一句,写出了江中行船的迅疾。水道曲折,轻舟在水中转弯,其快如飞。
【小题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两首诗有怎样的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可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盖,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两组加点词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其为也,终不解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相同
C.(1)与(2)不同,(3)与(4)不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小题2】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小学而大遗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3】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和讽刺。
【小题4】文章第二段的对比论证:分别运用了哪三组对比?
(1)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2)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於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明眎(shì):兔子的别名。②髦:毛中长豪;引申为同辈中不群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其豪 豪:同“毫”,毫毛
B.与上益狎 狎:亲近
C.以衡石自程     程:限定
D.见绝于孔子     绝:绝交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氏家族被围捕,毛颖被带回章台献给皇帝,逐渐得到皇帝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B.毛颖和绛县人陈玄、弘农县的陶泓和会稽县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基本偕同一致。
C.文章以毛颖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
(2)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